红色三岩(红岩、虎头岩、曾家岩)

位于周公馆前的恩来广场。记者 一 思 摄

红岩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西部,泛指红岩纪念馆附近地区。原名红岩嘴,因此地有侏罗纪时代留下的红色岩石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爱国人士饶国模在此经营刘家花园,更名为红岩村。抗战时期,饶国模将红岩村提供给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使用。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叶剑英、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在此工作生活,历时8年。1945年,毛泽东从延安来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大部分时间也住在红岩村。1955年开始筹建红岩纪念馆,1958年5月1日对外开放,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分别位于渝中区红岩村13号、曾家岩50号、中山三路151号、民生路240号。1927年“八七会议”后,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曾经讨论以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央前敌委员会为南方政治分局,但未正式决定,8月10日中央常委会议决定了南方局的组成人员,1938年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周恩来等人领导下,南方局以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为阵地,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有力地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中共中央南方局巩固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为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纪念中共中央南方局,故名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办事处旧址有红岩村、周公馆、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等四处文物点,是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62号。1939年5月3日和4日,日机轰炸重庆市区,《新华日报》编辑部和印刷厂均遭炸毁。1939年8月13日,《新华日报》恢复发行。直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查封,被迫停刊。新中国成立后,为重庆铸机厂职工宿舍。200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完成住户搬迁,2008年4月完成文物修缮工程,2011年对公众开放。总建筑面积1054.54平方米,占地7930平方米,由5栋建筑组成。1、2号楼之间有一座由两根砖砌柱、中间横梁的大门,5号建筑西南山体下有一防空洞,该洞是为躲避日军轰炸而挖建,刊有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在陈列馆中,还有一处封闭倒塌的防空洞。馆中展出了当时历史照片200多幅,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数十件。《新华日报》总馆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报的总部及印刷厂所在地。曾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一个方面军”、在国统区战斗长达九年多时间的“抗战号角”“人民喉舌”的中共舆论阵地的物质载体,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见证。

曾家岩50号周公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北部,是抗日战争时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在城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为一栋中西合璧式带有大小两个天井的砖木结构建筑,通高约13米,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建筑面积882平方米。曾家岩50号原系赵佩珊私宅,1938年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名义租赁,对外称“周公馆”,实际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1946年5月,改为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和公开的四川省委机关驻地,因省委书记吴玉章,又对外称“吴公馆”。1947年2月28日,国民党重庆当局武装包围这里,强迫中共在渝公开人员强行遣返延安。解放后回到人民手中,1955年开始筹建纪念馆。1958年5月1日,与红岩村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共同建成红岩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1959年,董必武为这里题写馆名为“红岩革命纪念馆曾家岩分馆”。196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此处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重加修整,新增文物300多件,1988年在门前广场上铸塑了周恩来铜像。

红岩革命纪念馆中共代表团驻地: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三路151号。中共代表团曾驻于此,为红岩革命纪念馆文物群中的一处纪念地,故名。前身为中国银行宿舍,1945年12月16日,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来重庆出席旧政协会议,国民党政府将这两幢楼房拨给代表团使用。中共代表团赴南京后,改作中共代表团重庆办事处、中共四川省委办公用房,后被国民党重庆警备司令部占用,直至重庆解放。1964年1月10日至31日,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在重庆举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于此楼。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627平方米,建筑面积942平方米,系两幢土木结构楼房,坐东朝西。

(来源:渝中区民政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