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大有农场国统区里的“解放区”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本组图片由记者 王 欢 摄

饶国模故居。

位于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内的图书室。

“大有农场”入口处。

“八载成功大后方,红岩托足少栖惶。”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先生在1946年5月随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迁移南京离开重庆前夕,为感谢饶国模所赋的诗句。

诗中所说的“大后方”“红岩”,便是面积三百亩的花果农场——大有农场。农场位于红岩嘴,1939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驻扎此处,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红岩嘴这片因地质成分主要为侏罗纪红色页岩而得名的红色土地,便成为了革命的象征。

让我们跟随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研究馆员刘英的脚步,走进红岩村,去探访大有农场里的红岩故事。

创办

实业救国的产物

“大有农场的农场主是一位知识女性,因其丈夫姓刘,大家都称她为‘刘太太’。”站在一处一楼一底的小楼前,刘英向记者讲起了这栋小楼以及整个农场的主人的故事。

刘太太名叫饶国模。1895年,饶国模出生在大足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其二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饶国梁的牺牲,激起了她对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的愤恨。

青年饶国模就读于师范学校,思想进步的她立志靠教育救国,毕业后在威远、铜梁、大足等地当起小学老师,教书育人。数年的教书经历让她日益感受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教育难以救国。于是她拿出积蓄又变卖家产,带着三个儿女来到重庆买下当时位于郊区化龙桥红岩嘴的三百余亩荒地,办起农场,种起花果蔬菜,“弃教从商”开启实业救国的道路。

转变

革命斗争的“活动基地”

饶国模管理得法,经营有方,农场发展得有声有色。

国民政府将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各机关移驻重庆,中国共产党也在重庆城内的机房街设立起驻渝办事处。

“那时,城内办公用房非常紧张,加上重庆城内日军空袭频繁。为了确保办事处工作的正常开展,周恩来派人在重庆城郊另觅新址。”刘英向记者讲述起关于农场“身份转变”的故事。

当时,带着“新址寻觅任务”的中共川东特委书记廖志高打听到他领导的地下党员刘参化、刘圣化的母亲饶国模在市西郊红岩嘴有一片土地很适合,便让他们俩去问问。饶国模从儿子口中知道八路军计划在红岩嘴设立办事处的事情后欣然应允:“共产党都找到了自己门前,岂有不欢迎之理。”

为了让办事处尽快建成,饶国模不仅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四处奔走购买砖瓦木石,还代垫建筑费、雇用工匠,最终,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大楼在大有农场的西北山坡上建成。

就这样,大有农场有一个新身份——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活动基地”。

希望

国统区中的“解放区”

随着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建成,大有农场这片隐秘之地也成为了国统区中的“解放区”,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希望。

身为房东的饶国模,全力支持着办事处的工作,除无偿租赁外,还拿出积蓄,甚至四处借贷,帮助中共中央南方局渡过难关,成为了这个“解放区”的守护者。 

在这里,饶国模眼见着办事处工作人员及办事人员的数量日益增长,住房紧张,索性腾出一处平房给办事处作为招待所;办事处的“小革命”越来越多,她腾出房屋作为托儿所;办事处的年轻人爱运动,她干脆把自己的场院也让了出来,供办事处修运动场。

“1945年,办事处住房实在拥挤得很,唯有再建一幢楼房,将楼下作礼堂兼饭厅,楼上作宿舍才行,当办事处人员同饶国模商量,她一口答应,楼房很快建成,时逢毛泽东来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楼房的礼堂首次使用,举行了欢迎晚会。”刘英说,不仅如此,饶国模还把磁器口乡下高峰寺果园的房子拿来作为办事处的疗养所,把小龙坎复元寺的一块土地捐赠给办事处作办事处牺牲或病逝的同志及家属安葬之所……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置身红岩嘴的八年时间里,饶国模全力支持着中国共产党。办事处同志赞她“比我们的亲人还亲,对我们的生老病死样样都管得周到”,周恩来曾评价她“人不是机关的,心却是机关的”,邓颖超也曾感叹“没有饶国模,哪有我们红岩”。

传承

红岩精神的教育基地

在饶国模故居里的一面墙上,一方鲜红丝绸用展框小心保护起来,丝绸之上,毛笔工整书写“……特将重庆市红岩村内房屋两大栋,果园一幅,连同地皮一千万丈敬献我人民政府……”。

重庆解放不久,饶国模就将大有农场捐献给了中国共产党,将她在中华民族寇深祸急时,赋诗言志的那句“他年凯旋高歌时,红岩即是众人家”变成了现实。

如今,这片曾经的瓜果农场,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以及四面八方游客感知城市灵魂的红色圣地。它以自己的姿态向世人释放着革命者为宏伟事业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里得到传承与弘扬。

“这里孕育的红岩精神,总是能给人前进的力量,每次参观都是一次精神的激励、一次灵魂的洗礼。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珍惜今天的生活,传承好这份红色基因,赓续好革命传统,把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奋斗热情,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采访当日,参观者吴敏的一番感言道出的也是万千后辈对于红岩的心声。

鸣谢: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记者李一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