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解放初期重庆城区群众工作的启示

1949年12月3日,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城区,重庆宣告解放。12月3日,重庆市军管会正式成立,开始接管城市工作。军管会仅用50多天就基本完成了城市接管,在三年左右时间里基本结束了大规模社会改造任务,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堪称奇迹。当年亲身经历这一历程的老同志对此无不自豪和神往,称赞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重庆城区的生动实践。

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由于战争的创伤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解放初期的重庆面临巨大困难。一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许多工厂、商店处于停业状态,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二是由于土匪和特务的破坏,加之帮会势力横行,欺行霸市,社会秩序混乱;三是吸毒、赌博、娼妓问题严重;四是街巷脏乱,污水横流;五是码头秩序恶化,打架斗殴、偷窃、抢劫现象严重;六是劳资矛盾突出。广大群众急切盼望尽快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生活得到改善。

针对这些问题,中共重庆市委提出了“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的工作方针,迅速开展了接管政权、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工作,使重庆城区经济形势迅速好转,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就业状况。与此同时,市委还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镇压反革命,清理敌特分子,整治封建帮会和码头秩序,开展禁毒、禁赌和禁娼等社会改造运动。大规模整治改造道路和街巷,努力增加公交运行,提高自来水供应能力。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保持学校正常运行,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健全医疗保健体系。调拨物资,增加供应,稳定市场物价等,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社会秩序不断好转,安定了民众情绪,凝聚了人心,使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拥护。

广泛宣传发动群众,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重庆刚解放,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十分有限,加之敌特破坏,相当一部分人抱着怀疑观望的态度。如何争取广大群众支持,成了新生政权能否巩固,社会秩序能否稳定,生产能否尽快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基于这一认识,中共重庆市委把宣传和组织发动群众列入重要工作议题,及时吸取和总结南京、上海等城市接管工作经验,分别召开工人、学生、妇女、文教界、工商界代表座谈会,宣传政策,听取意见,稳定人心,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和协助接管工作。同时在工人和职员中推选代表参加接管研究组和清点委员会,在接管旧政权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中,都有工人和职员代表参与政策研究制定,以及物资、资金的清点和接收。在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中,组织了农民代表会议,与农民商量各项改革措施,并建立了减租退押登记组、算账组,使各项工作都有农民代表参与,接受监督。在全国第一次普选和第一届区人代会召开前,组织了450多人的宣传队伍,培训了8000多名群众积极分子,组成2217个宣传小组深入街道和各行各业开展宣传活动。广泛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是各项工作得到群众支持拥护的重要保障。

协调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凝聚群众力量

党和政府既要尽快建立国营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扶助私人工商业发展,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又要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改变城市面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和协调好广大工人、职员及社会群众同工商业者、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对党组织及广大干部智慧和能力的严峻考验。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共重庆市委广泛调查民情民意,按照群众意愿确立了“面向生产,以恢复与发展生产工作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在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发展国营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扶助私营工商业的同时,开展了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等工作,大力改善民生。为了协调好劳资矛盾,融洽社会关系,市委作出了“关于私营工商企业方针的指示”,既大张旗鼓宣传公私兼顾的政策,又说服教育资方人士认清形势,维护职工利益。既对航运、纱厂、煤矿等涉及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给予贷款、收购订货等支持,促进生产发展,消除资本家顾虑,又积极协调劳资纠纷,及时解决职工提出的问题;既鼓励资本运作,改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又要求资方尽可能改善和增加职工福利;既让资本家有钱可赚,又让工人有活干,有钱养家,实行劳资两利的政策。较好地处理了劳动关系、公私关系、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使党组织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良好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是融洽干群关系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证重庆城市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人民解放军在进入重庆前,就在部队和西南服务团成员中开展了重庆社情、民情、敌情等有关情况介绍,以及如何发动群众和加强统战工作,团结、改造、使用、安置好旧职员等形势和政策学习,并进行组织纪律和执行政策的教育。时任重庆军管会文教委员会主任的任白戈1985年在回忆当年接管重庆的情形时,就深情地说道:“接管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同群众打成一片,充分发挥留用人员的作用,谦虚谨慎,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这支可爱的干部队伍是当时接管山城的重要支柱”。接管队伍进入重庆不久,便连续召开了多次干部整风学习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和认识。

在民主改革运动中,国营厂矿企业的干部深入群众,层层发动,清理检查企业管理制度,召开职工大会,选举职工代表,由军代表、厂长、工会和职工代表组成工厂管委会,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对涉及职工利益的生产计划、工资福利、管理制度、人员任免、奖惩办法等都要经过工厂管委会讨论决定,使职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和保证。在私营企业中,通过工会与资方签订劳资合同的方式,建立了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约束双方权利义务,既鼓励资方大胆经营管理,又动员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

针对各方面,特别是工商界人士反映最突出的重庆码头秩序混乱不堪的问题,刘伯承司令员在听取各方面汇报后,亲自作出了“必须把码头秩序搞好,这是搞好重庆秩序的标志”的指示,并及时组织市航运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讨论码头整治问题,抽调3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码头开展大规模整顿工作,取消封建帮会组织,废除封建把头剥削制度,建立码头工会组织,很快使码头秩序得到根本好转。重庆接管干部队伍这种广泛深入宣传,组织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向群众求教,发挥群众智慧,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期盼,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确保了重庆接管和社会改造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又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干群关系。

区委党史研究室文/图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