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我区城镇新增就业4.93万人

今年以来,我区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六稳”“六保”的头等大事,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确保全区就业大局稳定。1-10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611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825人。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81万

重庆派明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注册资金2000万元人民币,公司成立之初便入驻渝中创业孵化基地,是一家专业从事公共安全设备销售及施工、智慧旅游信息化设计施工、智慧旅游软件开发的科技型企业。

“我们企业能有良好的发展,得益于渝中区政府部门、渝中创业孵化基地的大力支持。”重庆派明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正处于上升期,区人力社保局、区经济信息委、区科技局、渝中创业孵化基地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咨询、信息咨询、财税代理、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申请等服务。如今,重庆派明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招录的员工越来越多,营收也从最初的几十万元上升至一千余万元。

重庆派明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创业,是渝中创业企业发展的缩影。今年以来,区人力社保局向97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共计3081万元,带动501名劳动者就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240.54万元。同时,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为入驻我区6家创业孵化基地的200余家在孵科技项目解决资金、研发、市场开拓等问题,切实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鼓励创业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创新大赛,推荐的优质创业项目“油‘橪’而生-‘双碳目标’下高性能植物绝缘油全球开拓者”斩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国内和国际组双金奖。

为全力稳岗,区人力社保局还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政策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在落实失业保险费率下降、阶段性减免政策方面,减征失业保险费3.19亿元,惠及企业1.46万户;在兑付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方面,为117家企业发放用人单位社保补贴1029.39万元,为123家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419万元,为1235家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补贴381.27万元。

帮扶重点群体就业

开发就业见习基地1243家

23岁的李诗杨是一名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不久的学生,还未毕业时,她曾对工作充满了担忧。如今,她通过见习岗位——汉沙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策划助理,顺利留任,成功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就业和人才中心很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他们多次联系我,并主动对我进行指导和帮助,很感谢他们提供的就业见习岗位。”李诗杨说,该项举措解决了刚毕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的迷茫、不安等问题,指引高校毕业生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发展方向。

“高校毕业生是我们就业帮扶的重点对象。我们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及需求,积极开发高质量、多专业的就业见习岗位,不断满足高校毕业生个性化、多元化就业需求,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0月底,我区累计开发就业见习基地1243家,其中今年新增备案245家就业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4593个,组织2688名青年参加见习,为260余家企业发放就业见习补贴1279.75万元。

我区还全面实施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服务,对困难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开展“一对一”帮扶。根据市人力社保局下发的512名应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名单,逐一联系,摸清就业意愿等底数,已为360人进行实名登记,累计帮扶就业271人,应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74.84%。同时,还加强对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推进低保与就业联动,为94户低保户家庭发放低保就业补贴30万元。

大力开展招聘活动

提供岗位4.56万个

2021年金秋招聘月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网络招聘会为广大求职者提供了6000余个岗位。市民徐先生就通过该场网络招聘会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我学历不算高,但是招聘会的岗位很多,我也比较能吃苦,像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驾驶员工作我都能做。”徐先生告诉记者,通过网上对比职位的薪资、福利待遇、假期等,他已经与心仪的公司进行了电话交流,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

“在渝中,不管是像徐先生这样的低学历,或是缺乏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总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区强化打造“才聚渝中”品牌,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百日千万专项行动”等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5场,入场单位共1469家,提供岗位4.56万个,求职登记7.93万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8万人。为了减少求职者筛选和交流的复杂性,举行线上招聘活动时,还常常开设“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专栏。同时,邀请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推出“云课堂”视频专栏,为广大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做好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我区还积极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制度,常态开展企业用工监测、失业动态监测、重点企业用工监测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通过加强移动通信、网络招聘等大数据运用,持续关注外部环境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对就业的影响,做好分析研判,为制定与就业、失业有关的政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记者姚延洋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