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变与不变”

市民、游客在戴家巷游览、休息。记者 王 欢 摄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场所,城市更新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做好城市更新这份“答卷”,是政府对市民需求的“有呼必应”。

日前,新华社以《“盲点”变亮点背街成“门面”——重庆“母城”老街新生记》为题,高度关注和点赞了渝中城市更新工作。

面对新型城市化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四五”时期,如何在留住城市文脉与提升城市颜值气质的取舍之间找到平衡,如何通过城市更新重塑城市魅力活力?渝中正着力探索一条可供借鉴、复制的城市更新路径,助力重庆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下,书写“高分”“高质”答卷。

环境“更新”味道不变

“留改拆增”四步法推进城市更新

2021年发布的《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将“城市更新”定义为“对我市城市建成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提升的活动”。作为全市唯一城镇化率100%的行政区,渝中在城市更新方面无疑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全球化、工业化、智能化时代的加速到来,不仅意味着社会治理难度的大幅提升,也意味着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

渝中的做法是,将以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改留”升级为“留改拆增”。

这一方面是城市发展的客观性所决定的。渝中的城市发展史仿佛和长江、嘉陵江一样源远流长、瓜瓞绵绵。在重庆开埠之前,历经了秦张仪、蜀汉李严、南宋彭大雅、明戴鼎四次大规模筑城,留下了“母城”独特的山水、人文本底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珍。另一方面,作为建成区、老城区,率先城镇化也意味着“成长的烦恼”率先到来,地理空间受限问题日渐凸显,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更新为土地赋予新的价值。

“变”与“不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和匠心。

美丽的山城,阳光和煦,来戴家巷逛逛,你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改造后的戴家巷,也打开了一扇走进历史、文化的大门。随着临崖步道的打造,一段明清时期的老城墙呈现在游客面前。”

“‘以崖为墙,固若金汤’,这段残存的老城墙遗址,不但呈现了重庆的特殊地貌,更向人们展示了重庆‘母城’的厚重底蕴,揭开了‘九开八闭’十七个城门的历史过往……”

《新华社》记者注意到,渝中通过城市更新,将城市记忆和文脉书写在建筑上、老街中,让这个曾鲜为人知的背街,摇身一变成为了“门面担当”。

在城市更新中,通过精细划定“留改拆增”边界,渝中分类推进整体更新、综合整治、风貌保护三方面。

“留”下的是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留下老城的格局和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改”造解决城市功能衰退问题,推进闲置土地和闲置建筑的再开发利用,使其焕发活力;“拆”,并非简单粗暴地拆后重建,而是在完善城市功能布局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城市记忆;“增”,指以解决严重影响居民安全和居住功能的问题为重点,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构建居民十五分钟生活圈。

通过“改”,解放碑—朝天门沿线50多万平方米老旧楼宇腾笼换鸟,释放高品质产业空间,同时植入国际化、时尚化、特色化元素,加速集聚新金融、新商贸等“高、新”要素。海拔520米的“云端之眼”高空观景台由长期闲置的废弃停机坪变为热门观景台,带动酒店、餐饮、剧场演艺等业态涌入,兴起包括“云端”等在内的六大特色消费场景。

通过“拆”,居民摆脱了居住在十八梯“最后的棚户区”的窘境,与此同时,承载着记忆和乡愁的石梯坎、吊脚楼、黄葛树随着十八梯的新生一起归来,成为市井味儿与国际范儿并存的靓丽风景。

通过“增”,双钢路小区曾搬出去的居民现在纷纷往回搬,老居民们说,“现在住起又方便又安逸!”

理念“更新”目标不变

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云端之眼观景台,带动酒店、餐饮、剧场演艺等业态涌入;改造后的戴家巷,将原先空置的临街空间打造为特色休憩区,咖啡店、书店、特色餐饮店等一应俱全;解放碑商圈环球购物中心内的陆海新通道国际消费中心,则借助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渠道优势,汇聚了23个国家的上万种单品。”“如今的渝中不仅是重庆的‘母城’,更是重庆的开放窗口和消费高地。”《新华社》记者如是说。

文气、商气、人气,在不经意间交融展现、互促发展。

城市更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首先是一项系统工程,顶层制度设计,中层更新政策,下层操作细则。它又是一个“复合学科”,存量土地交易、社会资本合作、匹配产业导入、生态构建、民生保障……不一而足,时时刻刻考验执行者政策把握与转换能力。

在发展环境不断演变的当下,渝中先人一步意识到,推进城市更新,要义就在全面且深刻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穿新鞋走新路”。

更新观念要靠精气神,靠领先一步的见识。“向上一步”,抢抓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机遇,真抓实干,掌握主动,吃透上情,及时介入,迅速反应;“向下一步”,深入研判,摸透下情,精准切入,长短结合,提早谋划。

在更新路径上,探索产城景、文商旅城融合发展特色路径,以城市更新推动产城景文旅融合、人境业和谐统一,以高能级产业促进城市更新,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更新,以大力度项目提速城市更新,以高标准管理深化城市更新,以更多元交通服务城市更新,以高品位人文赋能城市更新,以高品质生态提质城市更新,以高质量创新助推城市更新。

渝中先后出台《渝中区城市更新实施细则》《渝中区城市更新实施方案》《渝中区城市更新项目规划用地及建设管理工作规程》等“1+1+N”政策体系,先行先试,以政策创新打通政策卡点、工作堵点,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开门借力。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可持续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配套政策、审批制度,市区联动推进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基金,简化审批流程,推进容缺受理,借力“外脑智囊”,借力区域协同,借力群众,借力企业,借力资本,借力一切可“借”者,借力一切先行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城市更新包罗万象,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都是人民。时代在发展,城市在更新,老城焕新颜正一步步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更新定能让渝中老城街巷的烟火气更浓、便捷度更高、幸福感更强,生活更加美好。记者袁侨偲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