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社会“大课堂” 打造思政“精品课”

30余名青年与自强不息三战残奥终夺金的中国残疾人乒乓球国家队运动员廖克力一起,乘坐“红色三岩”观光巴士,行走红色研学路,来到位于中山四路的曾家岩50号,在周恩来铜像前重温入团誓词,将对革命先辈的追思和缅怀、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和寄语写成书信,投进“时光邮筒”……

这是5月4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中出现的渝中画面,将渝中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时代风采展现在全国观众眼前,也让渝中创新推出的“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从渝中走向了全国。

为何“行走”

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引导他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办好思政课尤为关键。如何将这思政课办得有趣有料,让学生们听起来很“解渴”,学起来有“共鸣”,品起来能“回味”?

我区聚焦学校思政教育难点,推出了“开门”办思政课,“行走”学思政课的妙招,由区委宣传部、区教委、区文化旅游委、团区委、区关工委共同打造出“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通过将思政课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让思政课变得有声有色、有“知”有味,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行走的思政课’便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行走的思政课”将辖区富集的历史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活教材,用丰富而鲜活的事实和案例启发、引导学生悟道明理,以青少年身心可感的生动方式开展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更好地助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如何“行走”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

“全面发展”虽仅仅四字,但涉及青少年成长、成熟、成才的各方面、各阶段,每一步都需要精心铺陈。于是,我区在定好“行走”总基调后,又思考起“如何行走”的关键问题。

在体系建设中,我区根据青少年的不同阶段,为“行走的思政课”制定了不同侧重的目标。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旨在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家乡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旨在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对家乡、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具体实践中,我区将守正和创新“抱团发力”,从设计精华研学路线、研发精品思政课程、开展系列精彩活动、锻造精锐思政队伍多个维度着手,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中,通过挖掘、整合、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文博场馆、实践基地、人文胜地等场景资源,围绕“千秋红岩·童心向党”“热血丰碑·强国有我”“人文渝中·爱我家乡”“心有阳光·筑梦青春”“峥嵘岁月·时代新人”五大主题,发布了“桂园——《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红岩村”“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10条精华研学路线,并明确了每条研学路线的主题内涵、活动方式及路线简介;依托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和“一校一品”建设,组织开展4场“行走的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分主题、分学段开展思政课程研发,涌现了巴蜀中学“家国天下青年担当”成长营、大田湾小学“人生远足”等一批优秀思政案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开展思政课教学评比大赛,加强思政教师技能培训,提升思政教学能力水平,锻造了一支精锐思政队伍。

此外,我区还结合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点,开展参观祭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红色讲解、职业体验等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自主策划“渝中小导游”、“红色三岩”巴士行、三峡博物馆、“低碳艺术研学体验”等专题活动,邀请“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廖克力、全国“新时代好少年”黄郁微等优秀青少年带队开展研学活动,全面增强思政课现实感、体验感,让学生在行走中增强能力素养,感悟榜样力量。

更好“行走”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让“行走的思政课”走进老街巷,通过现场讲解、剧本演绎的沉浸式学习以及动手制作的互动式体验,让小学生们探访母城历史文化。

将“行走的思政课”搬进博物馆,组织辖区师生观看展览,学习知识,启迪智慧,参与“无废城市绿色生活”创意大赛创作,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守护者。

把“行走的思政课”融入文化里,让青少年探寻隐藏在解放碑商圈中的“惊喜”,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

如今的渝中,思政课教学一派生机勃勃,“磁力”也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逐步形成了全社会育人的强大“能量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区还将持续拓展研学路线,做精特色活动,创新课堂形式,并积极探索推进在企业、机关、社区、网络等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一年一个主题,一域一个亮点,将“行走的思政课”打造成为一个常态化长效化的思政品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思、践、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记者李一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