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独钟母城匠人吴玉庆五十载匠心守护美好时光

上个世纪,想要查看时间,钟表是最常见的记录工具。滴答的钟表声、转动的表针,唤起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关注,而钟表匠便是时间的守护者,修理的除了机器本身,还有其对钟表的感情和回忆。

今年67岁的吴玉庆,他的工作和生活就与钟表息息相关。受父亲影响,吴玉庆从小就与钟表结缘,与“时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一张老旧的修表台,台面上放着一套修理工具——镊子、螺丝刀、开表器、放大镜等,这些在外行看来极为陌生的工具,在吴玉庆眼里却是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

“我正式接触修理钟表,其实是在13岁。”虽已过去50余年,但回想起第一次修理钟表的场景,吴玉庆仍记忆犹新。13岁,吴玉庆刚迈入初中,那个时候学校每天只上半天课,父亲为了让他有事可做,就把朋友拿来的钟表带回家让他学着修理和琢磨。“刚开始都是父亲教我怎么拆,怎么修。我先看着他示范一遍,然后自己再一遍遍重复拆、装、修,逐渐对各个步骤熟悉起来。”这个过程用言语表述着轻松简单,但做好实则很难。 

正如吴玉庆父亲所言,在各个行业中,修表是相对较难的一个工作,结构复杂、零件多,对修理者的要求很高,小了说,差之毫厘,迟慢迅疾;大了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但如果把这个工作做好了,修表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另外一方面,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戴表的人并不多,家家户户最常见的就是钟,修理的量也比表多,所以最开始,吴玉庆只按父亲的要求学习修钟。

回忆多年前学艺的场景,修表的技术和工具并没有现在先进,凭的都是修理师傅的高超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修表匠心细如发,心静如水,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不仅要把钟表修好,还得让钟表时间走得准。一颗细腻心、两只勤劳手,戴上维修钟表的专用放大镜,拆开一块小手表,光阴的大世界就此开启。

50余年里,吴玉庆凭自己的精湛技艺,在行业内做到了有口皆碑,一路走来,他始终铭记着自己第一次修钟表时,父亲对他讲的简单道理,“做这行,不但要心细,还要坐得住。”讲到这里,吴玉庆不禁回想起了一次印象很深的返修经历。

1998年,顾客的名贵手表拿到店里修理后突然又出现了问题,便找到了吴玉庆需要返修。“当时还是很纳闷的,我的返修率很低,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加上该表的价格,让吴玉庆心理更加愁闷。想到父亲的教诲,他深知慌乱是不行的,一定要静下心好好分析找原因。丰富的经验、过硬的技术加上他的耐心,很快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原来是在安装的过程中,调和轮的一侧没有装平整,两侧的高度相差10丝左右。

如今,吴玉庆的技术已算是炉火纯青,每年修理的手表中最多只有一块会返修,他常常也说:“做我们这个行业,就是不能辜负顾客、辜负手表。

时光在“嘀嗒”声中流逝,岁月在齿轮转动中变迁。维修钟表不难,难的是用匠人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待。在普通人心里,钟表可能只是记录时间的机器,但在吴玉庆的心里,钟表还代表着一代人保存往昔的岁月和记忆。

时代在向前,城市也在发展变迁,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内涵就如钟表工匠们精心修复的钟表,在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同时,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钟表在双手中升华的每一个过程。

吴玉庆一直在坚持用厚积而薄发的工匠精神去对待每一块钟表,同时这也是他一生追求的职业信念。

文/记者金鑫 

图/记者王珏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