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传承精神“重庆造”本土红色电影《最后58天》致敬红岩英烈

7月6日,革命题材电影《最后58天》在大坪龙湖重庆时代天街UME影院举行首映礼。该影片导演、总制片人、编剧、领衔主演等主创人员现身首映礼现场,分享创作过程、心得感悟。

1949年1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58天,一场震惊中外的大屠杀在重庆发生。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国民党反动派在逃跑前,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的中共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进行了大规模屠杀,300余人遇害,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献出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

这58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革命先烈又经历了什么?答案就在即将于7月15日登陆全国院线的重庆本土红色电影《最后58天》中。

铭记历史

以电影为媒还原“11·27大屠杀”惨案

电影《最后58天》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1月27日大屠杀惨案这58天里,发生在渣滓洞看守所里的故事,还原了重庆“11·27大屠杀”惨案。

“这部电影拍摄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克服不少困难,终于可以和大家见面了。我觉得拍这个电影值得。”电影《最后58天》总制片人、第一出品方重庆靶点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真回忆创作经历时,道出了“值得”二字。

为什么是“值得”?吕真说,她把这部影片的初剪片带到北京时,一位80后女青年在观看时两度落泪,一次是当女主角被拷打时,一次是先烈们被成排的机枪扫射时,是这部影片让她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影片也深深感染了一位在北京出生、长大、工作的90后男青年,他虽然知晓重庆有白公馆、渣滓洞,也在书本上读过江姐、小萝卜头的故事,却对重庆“11·27大屠杀”惨案一无所知,看过影片后才知道英烈们为了全国解放付出了多大的牺牲,他因而落泪。

“这是一个在重庆真实发生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我们希望通过电影的方式,把这段历史留存下来,让英烈永远被我们铭记,让英烈的亲属与后代知道我们从未忘记,也让观众永远记住‘今天的和平是英烈的牺牲换来的’。”吕真坦言,在决定接拍《最后58天》前,她对重庆“11·27大屠杀”惨案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她和团队在研究大量历史文献资料、采访大量先烈后人后被深深震撼。“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被屠杀的300多名中共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应该被铭记,所以我们决定由重庆人自己拍这部重庆的历史故事,以电影为媒介,弘扬红岩精神。”

叩问初心

激励后辈传承精神砥砺前行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人了解重庆解放前这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了解先烈们以平凡之躯铸造的共产党人铮铮铁骨的红岩精神,是这部电影的拍摄初衷。

该影片改编自重庆知名作家李乔亚的长篇小说《最后的58天》。电影总策划、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朱军说,2014年,他邀请当时已多年不创作小说的知名作家李乔亚创作了这部小说,并得到文艺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为了更好地弘扬红色基因,采用了电影这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和传播革命文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制造大屠杀惨案这段烈士们生命的最后58天,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形势大好而重庆却局部黑暗的最后58天。”朱军说,这58天,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鄙、勇敢与怯懦在生死考验这面聚光灯下变得泾渭分明,革命烈士的坚定信念与浩然正气、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深情在复杂矛盾张力之中生动呈现。

朱军说,面对未来,将不断叩问初心,勇于前行,不断推出新的文艺作品,以告慰先辈,激励吾辈及后辈自觉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砥砺前行。

记者李一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