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日前,经中宣部审定,中国政研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编审委员会评选出60个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其中,我区报送的大溪沟街道《“三味社区”:做好“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工作》案例成功入选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该案例将我区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抓牢“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的实践探索在全国展现推介。

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位,既是党的方针政策落实的前沿阵地,也是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所。庞大的社区居民中,老年群体、未成年人占比数量大、居住稳定性强,做好这“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传统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群体。面对如何做好“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新课题,大溪沟街道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结合辖区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

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

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大溪沟街道位于渝中区中北部,户籍人口5.9万余人,常住人口5.5万余人。因老旧小区多、学校聚集,地区人口构成呈现流动人员多、老龄人口多、就学儿童多的特点。”大溪沟街道负责人坦言,大溪沟街道是典型的老城区、建成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较弱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也给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挑战。

对此,大溪沟街道紧密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抓住“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围绕打造“幸福味社区、文化味社区、人情味社区”的“三味”社区思路,结合“一老一小”身体及心理特点,在社区环境及活动打造上下功夫,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变得“亲”起来;从文化打造入手,让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一老一小”生活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着眼“一老一小”作用的发挥,让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带动更多人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如今的大溪沟街道,不但老旧小区接连着“旧貌”换“新颜”,“老”居民们的“新”生活也越来越健康充实。大家在耳濡目染中,被党的创新理论、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感染、熏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在社区,永远感受得到‘动静结合’的和谐。”60多岁的“老”居民王刚说,穿过居民楼,墙体彩绘讲的是文化故事;坐进院坝长廊,就被长廊里展示的传统文化滋养。当这些原本枯燥、乏味、疏远的思想教育变得亲和、活泼,大家就更乐于接受、喜于传播了。

这一番话,道出的正是大溪沟街道在增强街道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的创新之举,这不仅让原本“疏、远、枯”的思想政治工作“亲”起来、“融”进来、“活”起来,更为推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了标杆、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提供了样板。大溪沟街道负责人表示,街道在人群选择上、形式选择上、闭环互动上的创新举措,也是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亮点。

在人群选择上,大溪沟街道抛弃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仅以成年人中的年轻人为重点对象的做法,抓住“一老一小”特殊群体,充分发挥其带动影响作用,形成“一人带一家,一家带楼栋,楼栋带社区”的良好氛围。在形式选择上,街道以老年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难点、关注点、兴趣点为切入口,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文化沁润开展教育,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空”、主题“大”、距离“远”的问题,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楼进户。在闭环互动上,街道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落脚点最终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则,从增强“一老一小”主人翁意识、带动作用出发,引导其传递文明向上的正能量,参与社会治理,反哺社会发展。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耿密表示,《“三味社区”:做好“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工作》案例,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优秀典范。该案例反映出渝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大思政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满足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需求上,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做好“一老一小”两个特殊社会群体的管理服务和教育引导工作,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广示范作用。

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突破

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民、依靠力量是人民,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真正解决‘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渝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标准谋划、高站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形成了一批富有创新性、成效显著的优秀举措,推动全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起来、强起来。

文明创建是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去年以来,渝中坚持强基固本、常态长效,开展“治脏、治乱、治差、治本”等24项城市专项整治行动,妥善处理老城区发展过程中“新”与“旧”、“舍”与“得”的关系,市民对文明创建的满意度超过95%,连续11年保持“全国文明城区”殊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把人文渝中浓厚的文化艺术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胜势,精心策划推出《爱上渝中》《漫步渝中》MV,编印的《寻故渝中》出版发行,解放碑CBD广场周末音乐会广受欢迎,“母城文化”IP深入人心。用好用活当下流行的新技术新媒介,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精准定位群体,及时发现和解决干部群众思想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从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前引导,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渝中作为重庆“母城”,孕育了重庆革命火种,诞生了伟大的红岩精神,这些构成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思政素材。今年3月,渝中聚焦学校思政教育“协同性不够”“实效性不足”的难点,整合利用区内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推动思政教育本土化、体系化、细微化。如今,“行走的思政课”已然成为渝中一张思政教育的响亮名片。通过强化校园“主题课堂”、聚焦家庭“基础课堂”、拓展社会“实践课堂”,持续树立思政教育“风向标”,画好思政教育“同心圆”,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实现了全区46所中小学、5万余名学生全覆盖。目前,“行走的思政课”正在机关、社区、企业等领域逐步延伸,渝中全域思政教育实现质的提升。

当前,渝中正迈步在建设“四化”现代都市、打造“四区”首善之地的新征程上,更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传家宝”和“生命线”作用。渝中也将立足全市发展大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统筹用好理论舆论、文化文明和网上网下资源,在继承好经验、好传统、好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特点、新途径、新方法,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体现人民性、时代性、规律性,为渝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思想保证。

记者李一

守正创新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居民被老旧小区的文化墙所感染,拿起手机拍“家园”。本报资料图片扫码看 《渝中新闻》视频

日前,经中宣部审定,中国政研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编审委员会评选出60个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其中,我区报送的大溪沟街道《“三味社区”:做好“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工作》案例成功入选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该案例将我区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抓牢“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的实践探索在全国展现推介。

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位,既是党的方针政策落实的前沿阵地,也是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所。庞大的社区居民中,老年群体、未成年人占比数量大、居住稳定性强,做好这“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传统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群体。面对如何做好“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新课题,大溪沟街道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结合辖区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

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

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大溪沟街道位于渝中区中北部,户籍人口5.9万余人,常住人口5.5万余人。因老旧小区多、学校聚集,地区人口构成呈现流动人员多、老龄人口多、就学儿童多的特点。”大溪沟街道负责人坦言,大溪沟街道是典型的老城区、建成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较弱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也给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挑战。

对此,大溪沟街道紧密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抓住“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围绕打造“幸福味社区、文化味社区、人情味社区”的“三味”社区思路,结合“一老一小”身体及心理特点,在社区环境及活动打造上下功夫,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变得“亲”起来;从文化打造入手,让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一老一小”生活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着眼“一老一小”作用的发挥,让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带动更多人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如今的大溪沟街道,不但老旧小区接连着“旧貌”换“新颜”,“老”居民们的“新”生活也越来越健康充实。大家在耳濡目染中,被党的创新理论、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感染、熏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在社区,永远感受得到‘动静结合’的和谐。”60多岁的“老”居民王刚说,穿过居民楼,墙体彩绘讲的是文化故事;坐进院坝长廊,就被长廊里展示的传统文化滋养。当这些原本枯燥、乏味、疏远的思想教育变得亲和、活泼,大家就更乐于接受、喜于传播了。

这一番话,道出的正是大溪沟街道在增强街道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的创新之举,这不仅让原本“疏、远、枯”的思想政治工作“亲”起来、“融”进来、“活”起来,更为推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了标杆、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提供了样板。大溪沟街道负责人表示,街道在人群选择上、形式选择上、闭环互动上的创新举措,也是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亮点。

在人群选择上,大溪沟街道抛弃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仅以成年人中的年轻人为重点对象的做法,抓住“一老一小”特殊群体,充分发挥其带动影响作用,形成“一人带一家,一家带楼栋,楼栋带社区”的良好氛围。在形式选择上,街道以老年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难点、关注点、兴趣点为切入口,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文化沁润开展教育,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空”、主题“大”、距离“远”的问题,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楼进户。在闭环互动上,街道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落脚点最终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则,从增强“一老一小”主人翁意识、带动作用出发,引导其传递文明向上的正能量,参与社会治理,反哺社会发展。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耿密表示,《“三味社区”:做好“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工作》案例,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优秀典范。该案例反映出渝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大思政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满足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需求上,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做好“一老一小”两个特殊社会群体的管理服务和教育引导工作,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广示范作用。

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突破

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民、依靠力量是人民,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真正解决‘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渝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标准谋划、高站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形成了一批富有创新性、成效显著的优秀举措,推动全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起来、强起来。

文明创建是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去年以来,渝中坚持强基固本、常态长效,开展“治脏、治乱、治差、治本”等24项城市专项整治行动,妥善处理老城区发展过程中“新”与“旧”、“舍”与“得”的关系,市民对文明创建的满意度超过95%,连续11年保持“全国文明城区”殊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把人文渝中浓厚的文化艺术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胜势,精心策划推出《爱上渝中》《漫步渝中》MV,编印的《寻故渝中》出版发行,解放碑CBD广场周末音乐会广受欢迎,“母城文化”IP深入人心。用好用活当下流行的新技术新媒介,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精准定位群体,及时发现和解决干部群众思想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从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前引导,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渝中作为重庆“母城”,孕育了重庆革命火种,诞生了伟大的红岩精神,这些构成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思政素材。今年3月,渝中聚焦学校思政教育“协同性不够”“实效性不足”的难点,整合利用区内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推动思政教育本土化、体系化、细微化。如今,“行走的思政课”已然成为渝中一张思政教育的响亮名片。通过强化校园“主题课堂”、聚焦家庭“基础课堂”、拓展社会“实践课堂”,持续树立思政教育“风向标”,画好思政教育“同心圆”,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实现了全区46所中小学、5万余名学生全覆盖。目前,“行走的思政课”正在机关、社区、企业等领域逐步延伸,渝中全域思政教育实现质的提升。

当前,渝中正迈步在建设“四化”现代都市、打造“四区”首善之地的新征程上,更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传家宝”和“生命线”作用。渝中也将立足全市发展大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统筹用好理论舆论、文化文明和网上网下资源,在继承好经验、好传统、好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特点、新途径、新方法,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体现人民性、时代性、规律性,为渝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思想保证。

记者李一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