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湿后的口罩需要更换吗?购买、加工冷链食品怎么做才安全?夏季气温高,个人防护如何做?一份干货满满的“夏日防疫指南”是“理响渝中”宣讲团“民生宣讲分团”在滚滚“热浪”里入商圈、跑楼院,送给社区居民和企业员工的“理论大餐”。
“理论”二字,看似庞杂、枯燥、难以理解,让人“退避三舍”,可一经宣讲团成员巧妙“加工”,“掰开”了、“揉碎”了的理论便渗入了群众或普遍关心、或为之困惑、或深感兴趣的生活日常里,也形成了渝中理论宣讲的独特“话风”,群众不仅喜欢听、愿意听、听得进,还记得住。
如何做到?究其根本,还要从三道“菜”说起。
端出“招牌菜”
“精品宣讲”更“好听”
居民朱登礼从自己的退休生活讲到他的老年朋友,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幸福感从说的人嘴里迸出,飘进了听的人心里;区级机关幼儿园教师冉国准是革命烈士冉钧的后代,他诉说着对曾祖父冉钧烈士的追忆,也以震惊全国的“三三一”惨案故事,激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使命和担当;抗美援朝老战士刘登逸年事已高,步履缓慢地走上讲台,但讲起抗美援朝战争中大宝班长的感人故事却字字铿锵,他将朝鲜战场上的血雨腥风重现在大家脑海中,给人以鞭策和鼓舞……
一场午后的“学习新思想展现新作为喜迎二十大”院坝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又一次“飞”入了寻常百姓家。6名“理响渝中”宣讲团成员讲党史故事、说党的创新理论、谈生活的可喜变化,还以歌声唱“神州大地一片艳阳天,党代会精神牢记心间”,用快板说“惠民政策年年增,幸福敲门步步登”,吸引了不少群众和附近居民坐下聆听。“讲的是身边事,说的是百姓话,没有大话、空话、套话,当然有兴趣听啦。”
细数一下,“理响渝中”宣讲团今年已开展了大大小小的宣讲500余场次,场场精品,场场爆满,场场好评。这个由专家学者、先进代表、社区能人、机关干部等近300人组成的专群结合、素质过硬的宣讲团,正是渝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深入人心而端出的“招牌菜”。
宣讲团在组建之初就分设了“理论宣讲分团”“党史宣讲分团”“民生宣讲分团”“文艺宣讲分团”4支宣讲队伍,个个有专攻。“理论宣讲分团”专注把理论大餐转化为“群众口粮”,让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党史宣讲分团”致力于利用渝中历史文化资源,让红色基因深植人心;“民生宣讲分团”围绕基层群众关注热点,让教育、社保、医保、残疾人、就业等惠民政策浸润民心;“文艺宣讲分团”则以评书、故事为主打,穿插融入金钱板、荷叶、清音、扬琴等曲艺形式讲理论、说政策,用艺术赋予文化记忆新生命。
今年4月以来,我区通过开展“学习新思想展现新作为喜迎二十大”微宣讲活动,择优充实了“理响渝中”宣讲团“人才库”,将宣讲队伍从4支扩充至8支,让宣讲更好地分众化、通俗化、互动化。
提供“口味菜”
“实景宣讲”更“对味”
这是大溪沟街道社区院坝里的“小巷茶评会”,居民既当忠实的听众,也当理论宣讲员。不仅自导自演电信诈骗套路,“花式”教人捂好“钱袋子”,还上起“防火课”,通过听专家讲身边的火灾案例,自己说遇到的火灾险情,体验了一场“沉浸式”火灾事故警示教育。而在通远门城墙上的“好座重庆城·城墙故事会”让活化了的红色经典成为理论宣讲的承载,与“故事迷”每周见面,还有了一众“铁杆粉丝”……
用居民最喜欢的方言俗语、民间曲艺等,让基层群众听故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渝中为居民多元化的个性需求提供的“口味菜”。
这“口味”还在宣讲阵地上尝了鲜,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拓展到了革命旧址、建筑工地、楼栋院坝。以“名嘴龙门阵”“院坝微宣讲”等形式,通过一条板凳话家常、一本笔记记民声、一本册子讲政策、一张卡片联民情“四个一”活动,让宣讲地点“亲民化”、参与人数“微众化”,有效解决了以往大场面宣讲受众“参与难”的问题,也切实提升了理论宣讲的到达率。
这“口味”又在宣讲形式上创了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让宣讲更“出道”,将特色宣讲与实地研学相融合,推出10条精华研学路线,组织宣讲员走进实景场地宣讲,让一处处文物藏品、文物资料和图景照片,变成看得见、摸得着、感染人的丰厚营养剂,帮助青少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打造“创意菜”
“云端课堂”更“好看”
“掌上”时代,电子屏幕成为了人们的信息“接收器”。渝中也紧跟时代发展、紧贴群众需求,充分发挥线上平台传播速度快、点击率高、受众面广等特点,在“渝中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开设“渝中理论微课堂”栏目,打造了“云端课堂”,让宣讲更“好看”,更“破圈”。
《坚持人民至上》《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干字当头,拒绝“躺平”》……200余期“渝中理论微课堂”,通过“视频+稿件+金句”等形式,以灵活生动的短视频、漫画、动漫等载体呈现,让理论有料有趣、有滋有味,也让宣讲声声入耳、句句入心。
“以前,理论宣讲发生在‘一时一地’,而现在成了‘随时随地’。”作为“渝中理论微课堂”的忠实“屏幕学生”,居民李先生几乎每期都看,更是大赞“微课堂越来越好看”。在他看来,“渝中理论微课堂”从线下空间拓展到线上云端,既有集中统一的权威宣讲,又有为不同受众量身打造的个性化宣讲,真正打通了理论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