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座城的温度传递到普通劳动者身边

“以前在商场门口、地下通道、树荫下面,我们都是哪里凉快、能歇脚就去哪里。现在不同了,有劳动者港湾了,休息、喝水、充电都有固定地方了。”提起“劳动者港湾”,环卫工人刘洋林语气轻快、赞不绝口。

近年来,我区按照“自建+鼓励社会单位共建”的方式,不断完善规划布局,升级功能配置,持续不断地加强劳动者港湾建设,把一座城的温度传递到普通劳动者身边。

便利又温馨

“港湾”建设为劳动者解难题

刘洋林经常去的“劳动者港湾”位于临江路71号,连晴高温下,这个8平方米的小屋人气颇旺,每天都会迎来十多名户外工作者,包括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巡防队员等。

在这里,他们可以躺在沙发上吹着凉风打会盹儿,趁着休息片刻看书读报,到饭点就用微波炉加热餐食,身体不舒服还能领到免费的常用药品,“劳动者港湾”虽小,但基本的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在解放碑那边上完保洁早班,中午大家就来这里休息乘凉吃饭,空了摆哈龙门阵,安逸得很。”听着刘洋林对“劳动者港湾”的称赞,在场的其他环卫工人也点着头表示认可。

酷暑纳凉,渴能饮水,累可歇脚……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建成“劳动者港湾”54间,建设起包括七星岗街道抗建堂社区和菜园坝街道石板坡社区在内的“劳动者港湾”示范点位2个,一解户外工作者整日奔波在外、没有固定休息场所的难题。

点位全覆盖

服务触角延伸至街头巷尾

“对于‘劳动者港湾’的建设,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将点位选在辖区各个区域的临街、交通方便的位置,利用社区居委会、银行、加油站等现有场地进行建设,确保户外劳动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到站点。”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选址布局上充分考虑便利性,“劳动者港湾”在功能配置方面也充满了“人情味”,所有“劳动者港湾”配备了微波炉、饮水机、桌椅、充电设施、医药箱等基本服务用品,并结合实际情况,为有条件的“劳动者港湾”配置了冰箱、沙发、wifi、书报角等,满足户外劳动者的需求。

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区计划建设10座“劳动者港湾”,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水平,目前,已完成煤建新村“劳动者港湾”建设。下一步,我区还将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深入了解户外劳动者需求,丰富“劳动者港湾”的内涵,不断向“精准服务”升级,打造更具人性化、更温馨、更有爱的“劳动者港湾”。

记者晏艳辉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