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 一群人 一条心

图片

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

一座城 闻令而动

一群人 逆向而行

一条心 众志成城

传递着令人动容的能量和温情

勾勒出重庆母城团结 坚强 温暖的底色

一句话 渝中必胜!

这里有青春的力量

战“疫”一线 他们有“三头六臂”

图片

“谢书记,又有两个确诊患者需要马上转运。”

“谢书记,民族巷刚刚被‘追阳’的陈老师,从屋头跑出去了!”

11月20日中午,谢雨汐正在居民楼送菜,急促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响起,通完电话,自觉“头都大了”。

谢雨汐是解放碑街道沧白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疫情下,更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

在这里,佛系,是不可能的奢求,焦灼,才是工作的常态。

“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图片

“陈老师现在是啥子情况?”步入居委会,工作人员正在抓紧时间“刨饭”。

“混管阳。给他说了在家等,不走动,哪晓得跑出去了,电话不接,小郑他们正在找。”

“家里还有其他人吗?”

“还有,他妈妈在家……”

“晓得了。我们也去,走!”

谢雨汐说话做事雷厉风行。在车上,她没给当事人打电话,而是选择拨通了其妈妈的手机。

“迂回战术”起了效果。很快,人找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释“混阳”不是“阳”,迅速带人回家。做完这一切,时间不过十来分钟,兵贵神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图片

“手脚快都是逼出来的。”打开地图,解放碑正居中,临近洪崖洞景区的0.16平方公里,便是沧白路社区的辖区。这里,有40多个居民楼院,10多栋高层楼宇,男女老少近万人。面积袖珍,但流动人口多、人员构成复杂,社区14名工作人员,平日里已尚显紧张,非常时期,疫情防控和群众服务的工作更是千头万绪。

11月初,区外出现新一轮疫情,谢雨汐和同事们的心,也随之越揪越紧。几天后,辖区居民核酸检测时发现异常,随后,确诊人数渐渐增多。社区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志愿者等一道,搬来居委会扎营,一呆就是半个月,根本顾不上家。

作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谢雨汐要操心的事更多。“这段时间,最紧张的就是夜幕降临——街道办事处会在工作群里告知各社区的核酸检测结果,那感觉就像‘拆盲盒’,一旦有异常,后半夜就基本睡不成觉了,要赶紧落实入户‘追阳’,要协调管控、基本信息流调、消杀、转运等一系列工作。”谢雨汐说道。

图片

夜班连着白班、白班连着夜班,需要解决的事似乎无穷无尽。

“谢书记,九尺坎的姜伯伯还是不开门,送的饭也没拿。”刚回到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赵义迦已经在等着她了。

“走,去看看。”生怕老人断了伙食,谢雨汐几乎没有半点犹豫,准备端盒饭的手举起又放下,转身出门了。

姜伯伯是个独居老人,平日里不爱与人接触。他自己基本不做饭,都是到餐馆里吃。疫情发生后,社区特别留意这类情况特殊的居民,分网格制作了台账,并告知姜伯伯由志愿者负责送饭上门。

头天工作人员按时送饭后,问题来了!敲了半天门,只听见里边有动静,却不见人来开门,打电话只说“不用送”,似乎有情绪。工作人员只好把东西放门外。心想:屋里的人若饿了,自然会开门把东西拎进去。

志愿者第二天上门看时,发现一大兜东西还在门外搁着,大吃一惊,“这犟老爷子,不让他出门,他还不收?”又试着敲门,但那扇门依旧紧闭着。怎么办?

“我记得,姜伯伯在我们居民群里是吧?”一边走,谢雨汐一边琢磨,掏出手机,顺利加上了姜伯伯的微信。

很快,熟悉的“小谢”出现在视频画面里:“姜伯伯,是我。你说说看,为啥子饭都不拿?”连哄带教育,终于唤开了房门,姜伯伯探出头,看到谢雨汐和“大白”在门口等着,不好意思地笑了,才把一兜吃的拎进了屋。

图片

这一大圈转完,回到办公室,午饭已经凉透了。这样的情况,在疫情期间实属常态。“家里人问我怕不怕被感染。”谢雨汐一边吃着饭一边自嘲,前期要给居委会工作人员分工作条线,要规划核酸采样点路线,居民的物资取送、垃圾收运、上门采样、药物配送要分别落实到人头,后期理顺的工作要进一步优化,白天忙完一天的工作,晚上还要总结改进。“我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睡觉时间都不够,哪还有时间考虑这个!”

“一地鸡毛”的快乐

图片

小社区,大社会。80后谢雨汐2004年到社区工作,一年前,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岗位上历练。对于工作,其称:想干好社区工作,内心要足够强大,一边工作还得一边修炼自己。

在社区居民眼中,谢雨汐为人热情、大方,说话做事利落,是个“女汉子”。但,“女汉子”也有崩不住的时候。

一天下午正忙时,有居民走进办公室,对着工作人员大声苛责和抱怨……社区工作的小姑娘委屈地哭了。谢雨汐知道后,安慰她:“情绪宣泄了,还是要把眼泪抹干,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如果我们退缩了,那么多居民咋办?”说到这里,“女汉子”眼里也泪光闪闪:“我是不是有点‘没人性’?”

谢雨汐说,“将心比心,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比如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夏梦,疫情发生后,她狠心把娃的奶断了,跑来社区跟大家同吃同住同战斗。“我也多久没回过家了,恐怕娃儿都认不到我了。”她无奈地笑笑。

图片

面对疫情,大家不是旁观者也没有“局外人”,人人都能成为一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谢雨汐很喜欢这句话,也深知作为一名普通社区工作者,与如此高的境界相差甚远,自己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岗位一天,就尽心尽力为群众搞好服务。

“困难?肯定会有。社区的‘一地鸡毛’,处理起来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正说着,走进来一位居民,手里抱着一大箱食品,找谢雨汐,说要送给全体社区工作者,感谢大家的辛苦付出。谢雨汐动容地把箱子抱在怀里,说道:“但是你看,这就是‘一地鸡毛’给予我的,最真实的快乐和自豪。”

这里有奋战的白衣战士

争分夺秒 急性心梗患者得救治

图片

“有一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情况危急!”“加强防护,准备马上手术!”11月20日,严峻的疫情形势下,毫无半点迟疑,一场与时间竞速的生命救治接力在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剧烈胸痛 生死一线

图片

据介绍,这名患者姓李,来自巴南区,患有高血压,一个月以来,他时常感到胸闷气促。11月19日夜间,李先生突然感到一阵剧烈胸痛来袭,并迅速蔓延至背部,继而还出现牙痛症状,并伴有大汗,整夜都未好转。

11月20日一早,李先生便凭借当地特批出门条,来到大坪医院门诊就诊,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据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即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通俗一点理解,就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被血栓堵死,导致了出现心肌缺血、坏死,若不及时救治,将严重危及生命。

“患者必须马上手术!”由于李先生无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接诊的心内科医生曾春雨迅速请示领导,为李先生申请绿色通道。

与之相关的心内科、急诊科、放射科,立即启动疫情防控期间急诊介入手术的应急预案。在各科室的协助下,患者被迅速闭环转运至介入室。

启动应急预案 成功手术

图片

室内,医护人员严阵以待,穿上密不透风的三级防护服和手术衣,戴上面屏和双层手套,气氛很是紧张。

手术由心内科主任助理吴庚泽副主任医师主刀,杨德忠副主任医师协助,术中可见患者右冠状动脉开口已完全堵塞,医生从其血管中抽出大量血栓,植入两枚支架后顺利开通血管,手术顺利完成。

吴庚泽重重地舒了口气。脱掉防护服和手套,医生们全身都是汗。曾于2020年初驰援武汉抗疫,对身穿“大白”防护服的感觉吴庚泽并不陌生。

“全副武装做手术,难度系数直线上升,面部防护影响视线,双层手套使术中触觉反馈较为迟钝。”吴庚泽表示,但患者没事了,再苦再累也值得。

术后,科室医护人员对患者所经过的路段进行了全面消杀。好在患者安全送入隔离病房,生命体征平稳。术前查验核酸结果显示阴性。

大坪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无情,医者有情”,不管疫情形势如何复杂严峻,医护人员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不会变。

这里有耀眼的“志愿红”

几代人一条心 穿上“大白”送物资

图片

最开始,只有三四位热心居民自发“逆行”,为大家配送网购物品,从上午十点直至深夜十一二点,有时甚至凌晨两三点;后来,越来越多的热心居民加入这支队伍,志愿服务工作可以轮流“白班”“夜班”了。

最开始,志愿者们只能靠双手搬搬抬抬,有时候整件整件的矿泉水,要分几个来回才能送完;后来有人拿出小板车、又拿出带有轮子的移动货架,“送货”任务干起来就没那么吃力了。

最开始,志愿者们的防护物资紧缺,防护服只有穿了再穿;后来,有志愿者购买了1700多元的防护服免费提供,居民们也主动为他们送上口罩等防疫物资,大家的防护装备更加齐全。

……

这是一场自发的同心抗疫,发生在朝天门街道湖广会馆社区海客瀛洲小区c栋,因为楼栋出现确诊病例,被判定为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的管控措施。想到居民拿取生活物资不方便,区公安分局民警周兵和“老黄”“蒋姐”等热心居民成为了第一批志愿者,走出家门,当起了50余个楼层、630余户居民的兼职“送货员”。如今,这支“送货”队伍已壮大到了30人。

“当志愿者,去不去?”“去!”

图片

“我其实不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所以住在小区10来年了,也没有加入业主微信群。”周兵说,自楼栋实行管控后,妻子看到业主群里招募志愿者,就第一时间问他“当志愿者,去不去?”,他就爽快地说了句“去!”开始了一场义不容辞的志愿服务。

每日,小区保安会将居民们购买的物资从小区入口处送到楼栋,志愿者再逐一搬运进大堂,分拣、归类、装载,如果是外卖,就有专人查询居民信息并用笔标注;完成一批后,就通过小板车或移动货架运送到电梯间,再逐一送到每家每户去。

图片

服务的第一天,周兵就累得够呛。居民们的采购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大采购”型,米、油,以及一箱一箱的矿泉水、一大包一大包的各种蔬菜,全是重物;另一类是“随时购”型,一日三餐,加上奶茶咖啡,想点就点,这种“外卖单”也最复杂,为了保护隐私,外卖单上会隐去点餐人的部分信息,就需要再通过电话联系平台方等方式获取房号。

前几日,志愿者力量还未充实,大家从早上一直干到半夜,“别看我们足不出楼栋,真的是累得精疲力尽。”周兵说。

“感动着,也被感动着”

图片

连续的作战,让周兵也看到了很多可改进的地方,并利用他当民警的工作经验,向志愿者们“输入”个人防护知识。同时,大家也在微信群里积极发动热心居民,有居民看到大家着实辛苦,也主动提出加入,这股力量也越来越壮大。

后来,周兵又提议将志愿者分作两两一组、男女搭配、互相照应,还合理分配力量,排了一个“早班”和“晚班”,“早班”从上午11点至下午2点,“晚班”从下午5点到晚上9点,不过大家都会提早1个小时到、晚1个小时回家。

“虽然我们的志愿行为让居民们感动,但也有很多居民同样感动了我。”周兵说,志愿者中有一对母子,第一天孩子就累病倒了,没几天,孩子的妈妈也累倒了,而孩子的爸爸正在社区一线抗疫……

图片

志愿者干到现在,周兵还是叫不全大家的名字,因为都急急忙忙,只顾埋头干事。还是因为一次简单的闲聊,他才知道,原来他一直喊的“老周”,其实比他还小3岁,他一直唤的“蒋姐”,也比他小2岁。他才是其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志愿者,56岁了,而年纪最小的才20岁出头。

“当志愿者,我们真的没有想别的,就希望大家都好好的,早日打赢这场硬仗。”周兵的心声,或许也是所有“志愿红”的心声。

记者手记

图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社区连着千家万户,也是抗疫关键防线,非常时期,基层工作者的忙碌和压力可想而知。有人需要帮助,首先想到的是他们;有人困惑,首先被吐槽的也是他们……

谢雨汐和同事们努力做好疫情防控,又尽心服务群众的故事,正是社区抗疫一线基层工作者忙碌的缩影,她们只为守护万家灯火。

“社区工作者真不容易!”这些天,周围有不少人这般感慨,体恤中充满温情。疫情之下,这种理解尤为可贵,因为理解,所以支持、包容和尊重,对继续奋战的基层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总编辑/丁政义

副总编/余满生责编/田一柯

记者/袁侨偲 李 一 黄清娴 通讯员/王奕璇

编辑/吕松泽 校对/孟佳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