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巷里金马寺 触摸百年旧时光

隐藏在山城巷中的金马寺小学旧址。颇有年代感的时光邮局。时光邮局里,整齐摆满一排排明信片。金马寺小学校门旧址。保留教学楼已有格局的山城·时光里图书馆。

母城渝中文脉重,寻常巷陌有历史。百余年来,山城巷外,长江奔流不息,山城巷里,历经时代变迁。

近年来,山城巷作为渝中文旅“新势力”,已广为游人知晓。山城巷的故事,可远远早于大家的印象。早在清末重庆开埠后,这里便兴盛繁荣起来,厚庐、仁爱堂等知名建筑纷纷落地。本次《寻城记》的主角,也有百年历史——它便是“隐藏”在巷子深处的金马寺小学旧址。

金马寺无金马传说留下两处地名

说到金马寺小学,就得先说说金马寺。在古刹遍地的川渝地区,金马寺或许并不算香火鼎盛,以至于现在查询寺庙的资料,也是一桩难事。

记者寻访了几位居住在附近的老人,得知金马寺源于一个传说,大致是说不知具体年份的早年间,长江边上的峭壁上有个天然大石洞,不知何人在石洞中立有石马。后来,又不知何时有一位得道高僧云游至此,因洞中无人,便在此住宿下来。

一天,老和尚化缘归来,发现通往南纪门的石板路上有许多马蹄印,和尚四处寻遍却找不到有马的踪影,心中十分疑惑,暗忖道是什么马能在石板路上踏出蹄印来?入夜后,和尚梦见有一金马从洞中奔出,惊醒后发现原本立于洞中的石马也不翼而飞……

此事传出后,就有许多乡民前来烧香拜佛,一时间香火旺起来,后有人在这里修了一座寺庙,名曰“金马寺”。以上便是金马寺的传说,此故事倒也稀松平常,和其他民间奇谈怪志并无两样,却实实在在为渝中留下了两个沿用至今的地名:马蹄街和金马寺。

重庆开埠通商寺庙变成教会学校

如果说,前文说的是金马寺的前世,一切过往都已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接下来便是金马寺的今生,一段“可触摸的历史”。

话头要从1890年的晚清说起。这一年3月,英国通过《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正式取得在重庆开埠的特权,次年重庆海关建立,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对于千疮百孔的清王朝来说,不平等条约司空见惯。但对于深处内陆的重庆来说,开埠意味着同外界的联系频密起来。

重庆开埠后,许多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其中以法国、英国为主。在经济上,传教士充当着西方侵略者的帮手,但客观上,他们也会为当地兴办一些社会事业。本文的主角金马寺小学,便是1902年在这种背景下修建的教会学校。

“据家里老人说,仁爱堂和金马寺小学都是同一时期、同一个传教士主持修建的。”当地一位居民告诉记者,金马寺在当时已经年久失修,香火也所剩不多,小学就是在寺庙的基础上修建,规模不小,有3栋楼,包括主教学楼、综合楼和食堂。

和仁爱堂这种西式教堂不同的是,金马寺的建筑风格遵从了东方审美,采用砖木结构的坡屋顶,显得端庄大方、古朴厚重。从那时起,许多周边孩童便在这里度过了五彩的小学生活。

上世纪90年代,小学停办搬迁。经过了百年变迁,如今仁爱堂和金马寺小学依然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尊重人文历史在发展中更新创新

到处是文物的“母城”渝中,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什么?尊重历史、保护历史、传承历史,这从渝中对金马寺小学旧址的修缮和保护中便能得知。

走进校园里,虽然没有了孩子们的身影,却仍能感受出小学的气息。这里最大程度还原了曾经的校园风貌,从操场的升旗台、旗杆、标语,到教学楼的布局、教室的陈设,都透露着匠心独运。

穿过操场、走进教学楼,在“三年级二班”的教室里,木桌椅整齐摆放,仿佛穿越到几十年前的旧时光。在教室右后方,一张木桌上,不知是当年的哪位小朋友,用稚嫩的小手刻下了4个“早”字,显然这是一名鲁迅先生的“忠实粉丝”。

在“三年级二班”的隔壁,如今是山城巷引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展陈馆。一缕麻如何变成一方布?这里用实物展示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除了夏布,大名鼎鼎的荣昌陶器同样在校园里展陈。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陶艺的博大精深,还能亲自动手体验陶器制作的乐趣,感悟祖先的勤劳和智慧。

在校园一角,原本的食堂如今也被巧妙利用起来。“乔艾莱莱”是山城巷引进的一家专注老上海美食的餐馆,这里地道的蟹粉小笼、虾仁大混沌,让南来北往的游客品尝到了地道的老上海滋味。

品味时光故事最好的保护是传承

时常听到游客抱怨,说现在景区充斥着商业气息,但在金马寺小学旧址,一切都显得温润平和、文质彬彬,雅致的气息由内而外散发。

易琼是一位“老渝中”,在化龙桥红岩村住了几十年。随着片区改造,她多年前搬往渝北区居住,但现在每周一下午,她都会回到渝中,在金马寺小学旧址当志愿者。

易琼所在的志愿者组织,名叫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2020年,这个组织在金马寺小学旧址开设了一个交流基地,名叫“山城故事馆”,向市民、游客介绍老重庆的故事。

粮票、怀表、搪瓷杯、老地图、旧县志……馆内收藏了1000多样老物件,反映了几十年来重庆市民的生活风貌。“虽然是义务劳动,但我乐在其中!”易琼告诉记者,“山城故事馆”开馆两年多,已累计为1万多名市民、游客服务,“能给大家分享重庆故事,我觉得很有意义。”

在“山城故事馆”楼上,主教学楼的2楼,是一家名为“山城·时光里”的图书馆。图书馆最大限度保存了教学楼的已有格局,栋、梁、墙、顶、地,都保存着美好的旧时光。

“我们老板可是个有情怀的人,他自己生长在山城巷,于是选择回来开图书馆,让市民、游客感受重庆的文化气息。”店员向记者介绍,馆内藏书和商业化图书馆很不一样,这里没有所谓的畅销书,以历史文化读物和重庆本地通俗读本为主,还有许多中年人儿时最爱的“小人书”、连环画。

一壶清茶、闲坐窗边、偶有鸟叫,下午的阳光斜照进图书馆,旧楼、旧书、旧影像,日子就从这份恬静中流走,这就是属于山城巷的慢生活,这也是在金马寺小学旧址里的旧时光。

文/记者廖松图/记者王欢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