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谋发展 勇担使命绘新篇代表委员带着“民意”上两会

市两会期间,渝中代表团市人大代表、驻区市政协委员肩负着社会各界的期望和重托,怀揣着厚重的“民声”“民意”,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渝中发展新篇章积极献智献策。

市人大代表刘胜春健康信息统一编码入库避免重复检查造成浪费

随着生活水平攀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也随之增强。每每遇到身体不适,时常会出现一个医院看病不放心,多个医院重复检查的情况。渝中代表团市人大代表刘胜春认为,建立健康信息大数据库,对人民群众就医看病实行统一编码,可以方便不同医疗机构及时、准确、精准查看检查结果,避免出现这一情况。

刘胜春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医学知识相对专业,大多数患者不知道什么检查结果是重要的或关键的,带了很多检查结果却又不是医生最关心的或最想了解的,导致在不同的医院不得不重新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患者拿到的检查结果大多以传统的胶片形式呈现,远远不及电脑显示屏上可以放大、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显示病灶细节来得真实,信息量不利于让医生进行精准诊断。

刘胜春建议,全市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编码,每位看病就医的市民采用类似身份证号码的唯一编码,并在任何医疗机构统一使用这个编码。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康信息大数据库,将市民的健康信息以唯一编码进行收录,实行严格监管,对能够调取数据资料的人员实行严格限制和准入制度,做到既充分保护患者隐私,又在任何一个医疗机构的电脑终端都能调取查阅患者已经做过的各种检查结果。“这样既可以缓解不同医疗机构重复检查造成的医疗资源挤兑,减少胶片打印造成的浪费,也可以避免患者携带大包小袋的检查结果到各大医院跑带来的不便,为患者带来良好的就医体验。”刘胜春如是说。

市人大代表武小刚完善破产重整配套制度供给助推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022年,重庆能投集团、隆鑫集团等企业利用破产制度化解债务风险走出困境备受社会关注。渝中代表团市人大代表武小刚建议,进一步完善破产重整配套制度有效供给,让其惠及更多中小民营企业,助推我市困境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武小刚介绍说,破产重整制度是对困境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整顿、债权债务关系调整乃至资本结构调整,助推企业摆脱困境、重获新生的一项司法制度,具有让资产得以解封解冻、债权停止计息、债务延期打折清偿,投资人参与困境企业风险更低,投资意愿更高的诸多优势。

“但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破产重整主要服务于大中型企业,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被阻挡在大门之外,破产重整申请难、重整难成为普遍现象。”武小刚认为,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足、重整企业修复信用难等破产重整配套制度有效供给缺乏是主要原因。

武小刚建议,在市级层面建立“府院联动”常态化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破产审判工作,集中接收并解决破产审判工作中出现的配套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大破产重整制度及重整典型案例的宣传,建立包容失败、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鼓励金融机构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探索符合破产重整企业特点的融资新模式;优化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渠道,探索适合破产重整企业修复信用的低成本新方案;完善针对破产重整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助力破产重组企业健康发展。

市人大代表马宏深化馆校协同育人构建大科普格局

近年来,馆校协同作为深化落实“双减”、发展素质教育新引擎逐渐成为共识。渝中代表团市人大代表马宏建议,进一步顺机制、搭平台、强支撑,加大力度推进馆校合作,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了一体化部署,为新时代教育和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强调了科普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深化馆校协调育人正是其中一大有力举措。”马宏告诉记者,这些年,我市馆校协同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巴蜀小学为例,学校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科技馆合作,开发了小小发明家、环保小天使等系列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但这还远远不够。

经过多方走访调研,马宏发现,我市目前馆校协同存在缺乏系统管理、平台活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结合多年践行经验成果和多方痛难点调研,马宏建议,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成立馆校合作专班,加强政策引导和科普资源统筹,强化协调联动,形成由政府主导、市区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进一步搭建馆校合作的资源对接、展示交流平台,开发科普课程资源包,确立一批馆校牵手示范单位,促进馆校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和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强化保障支撑,设立专项基金,建立指导专家资源库,出台馆校合作人才培养和评价奖励制度,扶植典型的馆校合作育人案例,以更大决心更大力气提升我市馆校协同育人的辐射影响力。

市政协委员王志宏推动“联动创新区”添新扩容助力重庆自贸高质量发展

重庆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挂牌运行以来,实现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集聚了全市54%的外资市场主体,成为稳外资稳外贸、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排头兵。未来如何更好乘风破浪?市政协委员王志宏认为,将重庆(化龙桥)国际商务区纳入重庆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可为重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更大动力。

在前期大量调研和实地走访中,王志宏发现,重庆(化龙桥)国际商务区经过10年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服务、商贸服务、科创服务、金融服务为主导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6家,年均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以上,年均外贸进出口额约10亿元。同时,重庆(化龙桥)国际商务区国际化配套一流,拥有陆海国际中心等近70万方高端产业载体,国际社区集聚美国、英国、意大利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200余名外籍人士。

王志宏认为,作为重庆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支撑点之一,重庆(化龙桥)国际商务区纳入重庆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将在吸引外资投资设立社会调查机构、引入金融租赁、融资租赁企业等方面更有优势,也将为外籍人才和外资企业的集聚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还能借助自贸试验区发展环境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为区域发展增添新动能,形成重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极核。

市政协委员乔宏用好开放历史文化资源助力国际化城市建设

重庆人文底蕴深厚,开放历史悠久、资源富集。在过去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活动中,留下了一批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重要史迹和外交机构旧址。市政协委员乔宏认为,用好这些开放历史文化资源,对于重庆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扩大城市影响力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乔宏说,作为重庆开放历史的重要见证,这些宝贵的开放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文化旅游开发价值以及搭建对外交往桥梁的现实意义。但从它们的开发利用现状中不难看出,它们普遍存在管理单位分散、开放利用不足、品牌打造不够的问题。

对此,乔宏建议,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整体谋划上,坚持分区域整合,功能差异化发展;在功能再造上,突出国际交流,有效利用资源;在品牌打造上,加强研究引领,深入挖掘重庆开放历史资源和历史内涵,讲好驻渝外国机构旧址历史故事;在运营维护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市政协委员王月婷加快实施“一体化”管理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发展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是重庆肩负的重大使命。建设过程中,为推动金融机构高质量集聚,加快推进的江北嘴—解放碑—长嘉汇金融核心区建设获得广泛关注。

“江北嘴—解放碑—长嘉汇金融核心区目前已集聚千余家金融机构,涵盖了全市主要全国性、区域性、功能性金融总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型金融门类较为齐全。”市政协委员王月婷认为,江北嘴—解放碑—长嘉汇金融核心区是全市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区,已然成为重庆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主要承载地。同时,她也发现,金融机构在金融核心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内改善办公场地搬迁时,面对金融许可证、工商注册地、指标统计地、税务缴纳地等需同时变更时,也会存在一系列困扰和麻烦。

对此,王月婷认为,应从改革上创新,突破现有监管制度,对江北嘴—解放碑—长嘉汇金融核心区实行“一体化”金融管理,视同一个金融集聚区(或金融开发区)“一盘棋”管理,顶层设计制度,协同推进管理,量化计算体系。其中,在金融机构迁址问题上,实行注册地不变、统计地不变、纳税地不变“三不变”制度,给金融机构和三地政府“松绑”,更好推进金融机构集聚发展。

记者黄清娴李一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