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面对面

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立足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城市有机更新、文旅融合发展、数字化变革、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主动献计献策,携手谱写现代化新重庆渝中发展新篇章。

拓展家庭医生服务半径打通群众健康“最后一公里”

三年的疫情联防联控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感动,也带来了不少启发。区人大代表李海英建议,进一步拓展家庭医生服务半径,强化社区医疗服务,切实打通群众健康“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渝中行动。

李海英介绍说,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家庭医生团队,将“关口前移”,推动医疗资源直达人民群众身边,但还存在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救治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

李海英认为,进一步做实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较好缓解这一问题。她建议,积极探索组建包括楼栋长、网格员参与的“全科医生+签约助手”家庭医生团队,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搭建移动诊疗点,由全科医生负责提供医疗服务,通过签约助手增加家庭医生服务半径、服务群体和服务温度,全面实现对全民特别是“一老一小”、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动态健康管理。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智慧社区医疗体系,从重点人群开始分批分类建立全民全生命全周期医疗档案,实现对流行性疾病的监测预警、慢病的评估管理、健康知识的精准推送,及时补充和调配资源,更精确、科学地提供家庭医生服务。

深化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区政协委员唐琦在前期深入调研中发现,虽然近年来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对此,唐琦建议,加强党建引领,建立社区网格党组织,吸纳社区网格管理有生力量共同处理社区事务,同时明确社区网格党组织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党组织领导作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完善社区治理运行机制和平台建设,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整体联动,建立健全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理、结果反馈工作机制,确保相关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加大社区治理工作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形成切实有效的议事协调机制。

“加大社区治理的投入,也能促使服务水平的提升。”唐琦认为,投入可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社区工作内容的梳理。建议合理划分社区网格,配齐社区工作人员,并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薪酬水平;不断丰富培训形式,以训促学、以学提能,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确定社区工作分类,并对应不同工作制订精细化的工作措施及流程,让社区工作规范有序。

实施老公园活化焕新行动赋能美好城市示范区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园等高品质生活空间的需求与日俱增。区人大代表曾晖建议,实施“渝中老公园活化焕新行动”,促进老公园焕发年轻态,赋能美好城市示范区建设。

近年来,渝中集中对老旧小区、滨江岸线等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提升,成效十分明显。但仍存在老公园空间利用不够合理、各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艺术美学价值有待提升等问题。

曾晖建议,将老公园纳入城市更新范畴,选点试点,大手笔策划,利用拆围、透绿、增花、添彩、筑景等方式,通过连点成线、步移景异等景观手法,突出景点立意增“颜值”,塑造高品质绿化景观空间;强调以人为本添“功能”,统筹考虑老公园与周边景区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性设计,补功能、消隐患、提品质,打造人性化活动空间,推动老公园与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整体焕新,连片联动发展;立足山水人文培“业态”,探索多元化投资营运,充分挖掘公园的商业价值,扩大公园辐射半径,培育“公园+”融合发展新业态;理顺体制机制破“难题”,积极向上争取支持,统筹规划设计、管理运营、资金筹措、宣传营销等,开启“老公园活化新篇章”,为老公园活化焕新提供保障。

支持“夜间经济”创新发展提升渝中知名度美誉度

渝中是重庆“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区政协委员魏晓龙认为,渝中活跃的夜间经济商业基础、丰富的热点夜间消费场所,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极具热度的夜间经济示范点。未来,还可在夜间经济错位协同发展、夜间场景空间活化利用、夜间活动潜力开发等方面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渝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魏晓龙建议,进一步加强各区域夜间经济的定位规划,构建“区段各具特色、错位协同发展”的夜经济发展体系,利用“母城”优势,优先打造融合“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的“解放碑—朝天门夜间消费核心示范带”。同时,基于现有“潮趣渝中购物节”的较好基础,进行专项对点培育孵化夜间核心引擎活动“夜趣渝中”,形成“1+N”的夜间活动体系,设定时序计划,确定全年活动推进频次,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去处、夜夜来渝中”。

此外,渝中拥有丰富的天台资源、独特的防空洞资源及稀缺的滨江水岸资源。魏晓龙建议,筛选优质载体资源,对接有艺术地标打造经验的设计团队,引入独立商业运营方,进一步挖掘载体背后的故事。

大力发展新经济助推经济复苏提质

立足渝中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区人大代表杨渝建议,要进一步强化产业思维导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技术、绿色经济,助推渝中经济复苏提质。

“渝中具备优质的数字产业基础和健全的产业条件。”杨渝建议,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大力推进虚实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争取建成国家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其次是信创赛道迎来发展机遇。杨渝建议,进一步加快信创产业发展布局,打造高能级的产业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畅通国产化替代格局,构建强劲韧性的特色产业链,抢占新赛道。

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杨渝建议,加快低碳社区、低碳楼宇、低碳商业的改造步伐,扶持一批高新低碳技术企业,做好低碳建筑、低碳材料应用、光伏风能应用等试点项目,孵化落地一批创新型企业,鼓励和吸引应用绿色低碳技术的行业领先企业做大做强,争创全市低碳示范产业高地。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

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对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政协委员李力认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的人才激励机制是提升之法、激发之道。

李力建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投资机构等为系统要素载体的重要结构,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同时,着眼企业创新主体的前瞻性需求,通过探索建立多功能、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立由政府部门、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行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创新服务项目评估中心”,设立“企业创新风险补偿基金”等举措,为企业创新做好保障服务。

针对提高青年人才创新积极性,李力建议在实施“渝中英才”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多层次的人才激励体系,建立多层次创新成果评价与奖励制度等举措,聚集用好青年创新力量,有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文/记者黄清娴李一图/记者王欢何超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