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渝中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月1日上午,在重庆市渝中区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区长黄茂军代表渝中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刚刚过去的2022年,渝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哪些成绩?2023年定下了哪些新目标?将要抓好哪些重点工作?一图为你详解。

2022

“四化”“四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现代服务业引领区更有质量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60.9亿元、增长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万元,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77.7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200.2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9.6亿元、稳居全市第一。

●经济密度、投资强度、消费热度均居全国中心城区前列。

●税收亿元楼宇达40栋,获中国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标杆城区第14强。

历史文化传承区更富特色

●弘扬传承红岩精神,“红色三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荣获全国十佳案例。 

●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焕新开放,再现“西南大区”传统风貌。

●“十八梯·山城巷”传统风貌区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荣获“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优秀城市”。

创新开放窗口区更具示范

●“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等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市示范推广。

●世界500强新增马士基等新面孔。

●驻渝总领馆再添新成员缅甸。

●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等18项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

●市场主体总量达11.14万户、增长5.6%。

●荣获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先行示范区。

美好城市示范区更显质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6%、达到5.34万元,总量居全市第一。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文旅产业发展2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获批全市唯一国家首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连续11年保持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成功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

主要抓七个方面工作

1.抓产业升级振新

金融、商贸、专业服务等优势产业巩固向好

•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金融法院——成渝金融法院揭牌。

•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

•商品销售总额突破3800亿元。

•解放碑—朝天门商圈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

•规上专业服务企业营业收入296亿元。

公式

•新培育软信企业468家,新增从业人员6948人。

•软件业务收入302亿元、占全市1/10。

•实现旅游收入380亿元。

•健康服务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288亿元。

总部、平台、楼宇经济等高端要素加速集聚

•引进重点企业100家,实际到位资金180亿元。

•新增规上企业106家。

•在区总部企业、重点企业累计达574家,营业收入达3600亿元。

•全区限上单位网络零售额占全市比重达12.5%。

2.抓改革开放创新

市场化改革红利初步显现

•退减缓税费23.7亿元,减免市场主体租金9936万元,助力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融资31.9亿元。

•在全市率先推行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变更登记改革。

•12家企业入围重庆企业100强、23家企业入围重庆服务业企业100强。

•区属国企资产达505亿元、增长13%。

国际化开放合作日益密切

•中西部首个核心商圈保税展示交易中心——陆海新通道国际消费中心揭幕亮相。

•新增外资企业及分支机构65家,实际使用外资1.47亿美元。

•外贸进出口额达103亿元、增长11.5%。

•跨境结算量4183亿元。

全链条创新体系加快构建

•新增4个市级以上企业创新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累计达22个。

•新增科技型企业9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家。

•出台“黄金十二条”人才政策,设立2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3.抓城市有机更新

城市更新提速推进

•解放碑—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等16个项目纳入市级试点示范,戴家巷老街区成为全国更新范例。

•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2万平方米,13个老旧小区实现品质功能提升。

•双钢路小区、白象街小区上榜全国百个“共建美好家园”。

•半山崖线步道、环城墙步道获评重庆最美山城步道。

城市功能渐趋完善

•2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用,57个续建项目提速推进。

•轨道9号线、10号线(二期)通车运行。

•建成重点单位配套停车场6个,新增停车位3500个。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84.9亿元。

城市管理更为精细

•规范平整道路58公里。

•1.8万户临街商铺和社会单位落实“门前三包”。

•绿化美化坡坎崖滩等11.6万平方米。

4.抓人文渝中铸新

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加大

•挂牌成立区文物局。

•完成佛图关碑记石刻等10处文物保护修缮。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修缮等7个项目入选全市文物保护利用优秀项目。

传统风貌街区竞绽新颜

•十八梯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

•贰厂文创公园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文旅深度融合孕育精品

•量身打造《云端之恋》等系列微电影,推出《雾起江州》等沉浸式演出24个。

•《绝对考验》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太平门》等3部作品获评全市“五个一工程”奖。

•大鹅岭景区获评4A级旅游景区。

5.抓绿色生态焕新

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2项整改任务全部销号。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

绿色低碳发展态势良好

•在全市率先出台绿色示范工地建设标准。

•零碳5G+智能银行挂牌营业,绿色金融规模1140亿元。

•万元GDP碳排放量居全国最优序列。

6.抓民生福祉添新

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整治老旧电梯安全隐患32台,加装老旧住宅电梯51台。

•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96%。

•兑现稳岗返还等补贴2.8亿元,稳岗50.7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

•保障5951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四助”行动惠及老人1万余人次。

社会事业更为优质

•“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被中宣部推介。

•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5万平方米。

7.抓基层治理出新

多维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严要求守牢城区安全底线

•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

•消除241处燃气圈围占压隐患、改造老旧燃气管网16.2公里。

•完成488栋高层建筑、72个商场市场突出消防隐患整治。

全方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中央信访联席办交办的174件案件全部办结。

•全区刑事案件、八类案件发案率连续6年下降。

2023

重点做十个方面工作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5%左右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增长5%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增长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6%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5%以上

着力扩内需、挖潜能,持续促进消费复苏回暖

•大力度刺激恢复扩大消费:

提振消费信心、丰富消费活动、增进消费体验、提质消费平台。

•高质量打造“三大地标商圈”:

解放碑—朝天门世界知名商圈、大坪城市地标商圈、化龙桥新兴商圈。

•全方位做靓“五张消费名片”:

做靓时尚消费、做靓地标消费、做靓特色消费、做靓国际消费、做靓餐饮消费。

着力锻长板、显特色,持续增强产业发展能级

•稳存引增做精主导产业:新增市级以上金融机构5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80亿元左右。

•量质并重做大优势产业:新增品牌专业服务机构5家以上。软信服务方面新归集载体15万平方米,新增企业800家。旅游收入实现530亿元。

•夯基筑本做优传统产业:规上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0%。“租售并举”供给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1900套。

•分类施策做亮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新培育税收亿元楼宇2栋,打造特色楼宇5栋,改造老旧楼宇10栋。新增总部企业、重点企业50家。

•集聚集群做强产业发展平台。

着力增效能、提环境,持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稳商招商育商一体推进:招引优质项目100个,市外到位资金额180亿元。推动“小升规”100家、“规变总”20家。

•促进国企民企外企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协同发展:实施国企改革提效增能行动,资产总额突破55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50亿元以上。新增外资企业及分支机构80家。新增市场主体1.4万户以上。

•打造国际化高水平营商环境。

着力强功能、提品质,持续推动城市更新提升

•着眼产城融合实施更新提升:深化大坪正街等10处整体更新地块功能研究,启动征收25万平方米。

•聚焦宜业宜居完善综合配套: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5个、完工300万平方米;因地制宜新建停车位2000个;新建改建排水、燃气管网106公里。

•深化全域景区式、精细化城市管理:打造口袋公园4个、体育文化公园1个、山城花境4个、花漾街区(街巷)2条。

着力留记忆、重传承,持续深化文商旅城融合

•还原“老重庆”历史风貌:实施太平门等10处古城墙保护工程。

•提升“新山城”文旅品质:大鹅岭山脊自然生态带、两江滨江休闲产业带、下半城历史人文风貌带。

•发展“最重庆”文旅产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发展文娱产业、开展文化数字行动。

着力推改革、促创新,持续释放发展动力活力

•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智慧社区、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等20个以上。

•以投融资改革扩大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亿元以上。储备库投资总额稳定保持1000亿元左右。专班化推进173个续建项目、141个开工项目、126个前期项目。

•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增添发展动能:滚动实施96个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科技型企业1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以上。

着力强协作、促开放,持续扩大开放合作

•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协作:深化对口巫溪协同发展。

•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

•释放开放型经济潜力:外贸进出口额100亿元以上。实际使用外资1.4亿美元以上,打造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首选地。

•提升国际交往活跃度:举办国际经贸文化活动30场以上。

着力抓防治、保生态,持续擦亮生态文明底色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培育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280亿元。绿色金融规模达1200亿元。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5天左右。“两江”渝中段水质总体达II类标准。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转移处置率达100%。

•整体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开展6.3公里山脊线、19.1公里水岸线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

着力兜底线、优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建成青年就业见习基地120家,“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万人以上。

•兜住底线强化社会保障。

•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整治住宅老旧电梯30台,加装老旧住宅电梯30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100%。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540户。

•优质均衡发展社会事业:新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0个以上。

着力防风险、除隐患,

持续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渝中

•精细推进基层治理:打造社区“法律之家”13个,新增“渝中怡家”综合服务体12个。规范打造街道社会治理中心5个。

•精心筑牢安全防线:完成110栋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整治。

•精准抓实风险防控。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