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联动”聚合力便民生 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我区全力推进“五社联动”机制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我是来义剪献爱心的,今天我的所有义剪收入都会捐出去。顾客来剪头发费用看着给,多一点少一点全凭心意,就当大家一起献爱心。”日前,在第七届巴渝社工宣传周暨大溪沟街道首届“慈善为民守望相助”公益集市活动上,爱心义剪的理发师覃芳在摊位前忙碌着。

除了爱心义剪,公益集市上还汇聚了义演、义卖、义诊等众多惠民项目,爱心商户、爱心人士齐聚,为市民提供公益服务,而本次集市所得的慈善资金将全部汇入大溪沟街道社区治理慈善基金,用于补齐社会治理中的空白区域,帮助低保、临时救助等民生政策难以覆盖的突发性、临时性困难群体。

拓宽慈善渠道、扶贫济困、改善社区民生……此次公益集市的举行正是渝中全力推进“五社联动”提质增效,建设“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的一个缩影。

“点线面结合”

深入推进“五社联动”

“五社联动”即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为支撑、社区志愿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社区治理新模式。近年来,我区深化“五社联动”机制探索,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惠民利民政策送到基层、送进社区、送入家庭,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900余家,年开展服务活动1000余场,服务群众6000余户、5万人次……近年来,我区探索创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促进多主体协同共治,及时回应和解决社区居民需求,逐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我区一方面选树两“点”作为示范典型,即民政部试点项目1个、区级试点项目1个,采取匹配项目资金、引导社会组织变更慈善组织、链接社会捐赠、加强社会组织运营和专职社工人才培养、配备专业督导等措施强化项目落地实施。另一方面,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公益慈善、志愿服务五“线”发力,全力夯实基础。例如,在社区方面,通过社区亲民化改造建成“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渝中怡家,搭建共享性社区服务平台,在79个社区全覆盖标准化建立社区社会工作室;在社会组织方面,在全市率先成立渝中区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构建“社会组织三级孵化体系”,探索孵化基地“坚持1个核心、实现2个共享、发挥3项基本功能、提供N种服务”的“1+2+3+N”服务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志愿服务方面,全区79个社区志愿服务站设立统一的志愿服务站点标识标牌,实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建共享。目前,全区有注册志愿者22.9万人、志愿队伍1741个,发布项目7100余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长388万小时。

创品牌惠民生

激活基层治理活力

搭建智能性的管理平台、系统性的融合平台、共享性的服务平台、开放性的资助平台,通过实施微项目、公益慈善计划、社会化运营项目等形式,我区正逐步形成“一站N室、多点聚力、五社联动”的工作格局,激活基层治理活力,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以上清寺致远社会公益发展促进会为例,据促进会秘书长雷捷介绍,该促进会成立于2014年10月,是全市首家由街道出资成立的枢纽型慈善组织,负责运营上清寺街道社工站、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社区慈善基金等。去年6月,促进会承接了民政部与腾讯基金会合作开展的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社区基金助推社会治理创新合作项目,并融合市慈善总会阳光基金在街道层面成立了社区慈善基金。结合三级服务体系建设,街道社工站发挥专业支撑作用,以慈善卷联的方式,通过社区慈善基金将社会资源卷入一老一小的服务中,建立儿童“五心”保护圈及老年高品质生活圈。

据介绍,该项目运用的是社区公共空间“公益+社会化”运营模式,在社区的支持下,按照“公益免租金、盈利低租金”的原则,对使用社区公共空间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商家进行资源置换,入驻企业开展市场化活动所获资金流水按比例进入社区基金,反哺社区公益,增强了社区造血功能。目前,该项目已向辖区48个社会组织、13家社会单位提供公益场地,创造3.84万元的经济价值,招募并培训志愿者178名,链接社会资源折合人民币58.4万余元,已定点帮扶264名困境、重病、低收入、失独老人。  

记者晏艳辉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