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城忆旧

老重庆以大梁子为界,划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

早年交通不发达,人、货出行多走水路,重庆绾毂西南,控扼江汉,天生是个物资集散地。云南的火腿、烟草,贵州的窖酒、药材,四川的蚕丝、桐油,本埠的猪鬃、白蜡等,都从这里装船起运,直达沿海乃至国外。沿长江东起朝天门,西到储奇门,码头一座连一座,江中舳舻相接,帆樯遮天。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精明的广东人和湖北人迅速作出反应,一些中游的省份跃跃欲试,想碰运气的还有江浙和福建的一些商人。于是,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安徽会馆、浙江会馆先后建立。晚清时要在长江上游设海关征税,首选之地就是重庆。

下半城因水运兴而日盛。巴县衙门在这里办公,宋育仁在这里创办《渝报》,总商会在这里议事,杨庶堪在这里密谋起义。英国的毛呢、花纱,日本的五金器材、味精,美国的颜料、油灯,印度的香料、首饰,在密如蛛网的交易所内交割。各类汇票、银票、账单、清单,在多如牛毛的钱庄里兑现、结算。江边的旅馆凉爽通风,兼可观景,客商过往自然多愿住此,赴京赴省赶考的学子也多愿在此下榻。客人中还有催款的师爷、逃债的佃户、浪迹江湖的艺人、云游四海的郎中。每至夜幕降临,便有弹琵琶、抱月琴的艺人,敲扬琴、唱小曲的艺妓来店卖艺,为旅客们消愁解闷。

当时的《广益丛报》曾写道:“吾渝之繁华,多在杨子江畔一侧。”这是对下半城相当华丽的写照。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临时首都,全国公教机关纷纷迁渝,众多的下江人随同新交的三朋四友,在高高的石梯坎爬上爬下,闯五州荡六合。下半城一带银行林立,货栈连片,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那时节,走几步便有一家小餐馆,蒜泥白肉、麻辣小面和牛肉锅盔卖得上好,散文家梁实秋对此多有记载。西大街一带的茶馆里,说评书、唱川剧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推牌九、押单双的吆五喝六,所以总是座上客常满,壶中茶不空的。

1949年11月,解放军的先头部队挺进南岸,重庆市商会代表租借民生公司船只,首先把亲人领到望龙门。

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了如今,最有意思的去处,还是在下半城。

想一想,枕着长江水,染一身斑斓的辉煌,看潮起潮落,高远游移。两岸此起彼伏的景物渐退渐去,千吨江轮乘风破浪而来。文峰塔披霞踩雾,含情于奇峰之上,真武山蕴雨含烟,缥缈在层林之间。凭栏眺览丹山一片,四时八节景物不同,随心裁取,皆成画幅。夜来任江风习习,错乱一头青丝,想起白日的种种经历,都市里迷离的脚步,树影下遗落的情感,便有被灯光拉长的思绪。

下半城,一风一物总关情。

作者简介:杨耀健,渝中区人,地方史专家,重庆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著有长篇小说《西南局第一书记》等个人专著10种。现供职于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