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科技工作者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营造科技界踔厉奋发实干兴邦浓厚氛围2023年渝中区“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

为进一步做好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深入挖掘一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持科技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激发科技工作者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营造科技界踔厉奋发、实干兴邦的浓厚氛围,今年4月,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科协、区科技局联合开展了2023年渝中区“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全区各部门、各单位严格按照标准,层层发动,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经单位推荐、资格审查、评审、公示等程序,评选出了马善治、付豪、李小松、李倩倩(女)、杨肃博、陈莹卷、周海龙、徐诗童、彭睿、董志芳等10名2023年渝中区“最美科技工作者”。

荣获2023年渝中区“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科技工作者们表示,将珍惜荣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是、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努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社会服务中加快科技创新;立足岗位、敬业奉献、担当作为,在新的起点上创新争先、勇攀高峰,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马善治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康复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马善治熟练掌握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康复科所开展的所有医疗技术,认真、细致地为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将中医康复的优势技术和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发挥到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带领康复科年轻的医务人员步向成熟。

特别是在业务方面,马善治通过沟通以明人情病情、触按以明标本缓急、评估以求量化指针,辨证首重八纲,次别藏府、经络,结合现代解剖、力学等知识,明病机之所在。马善治擅长针灸术、按摩术、理筋整复术、运动疗法、心理疗法,以及使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中医筋伤疾病、周围神经卡压疾病、脊源性疾病、骨折后遗症。

因能力被业界认可,马善治于2022年当选为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医药健康科普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筋骨养护分会理事;被重庆市医院协会授予2021年先进个人;组织拍摄的《有一种心痛不是心绞痛》,在2022年重庆市中医院文化传播“渝见中医药”微视频大赛中获得优秀奖。他承担全市继续教育项目4项,发表论文3篇。

付豪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数字发展研究院数字城建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

2017年8月,付豪初探市政BIM设计技术路线,这对他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领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拿来探索BIM设计技术。下载视频自学、参加行业交流论坛、了解业主需求……摸着石头过河的付豪逐渐探索出一条深度融合贯通多专业多维度、适合山地城市大型市政工程的BIM设计路线。他研发的BIM全过程管理平台获得软件著作权,三维可视化与桥梁工程结合取得市政桥梁导风栏杆专利权。

2018年1月,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第一个市政BIM设计项目——三纵线五台山至双山隧道段改造工程BIM应用正式启动。作为项目唯一一位设计人员,连续大半年,付豪攻克一个个难关,不仅熟练掌握了模型创建、碰撞检测等一系列BIM应用技术,更自主进行了BIM的深入学习和开发,如期完成了BIM设计。

如今,在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BIM及工程数字化领域,付豪算是“尖刀连”里的“排头兵”。他带领团队先后斩获国际奖项5个、国家级奖项9个、省市级奖项11个。

李小松

重庆医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院代理院长、副研究员、副主任技师、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李小松带领团队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战略,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高效组织申报并成功获批教育部“重大脑疾病与衰老”重点实验室(培育)以及“新靶标与化学干预”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我市该领域零的突破,显著提升我市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助力早日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李小松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推动重医附一院与四川省人民医院联合申报创建“国家检验医学中心”,以及组织检验医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申报创建“人工智能与医学感知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升成渝两地科技创新转化平台的创新活力和转化水平,助力西部科学城早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李小松还是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负责人、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九三学社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李小松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IF大于10分3篇,IF大于7分6篇);国家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3项),参编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18项,省部级教学课题1项。

李倩倩(女)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校科技教师、一级教师

从2001年9月进入人和街小学至今,李倩倩专职于小学科学教育及辅导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相关工作,担任科学学科组组长,学校科学教研带头人,带领20位专职科学教师的科学教育专业发展。

近年来,除了上好科学课,李倩倩还结合学情开设了《创意玩环保》《拼装看世界》《人和校园植物志》等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成长的多门选修课,从科普创新和科技创造入手,内容和形式深受学生欢迎,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李倩倩勤于笔耕,总结教育心得和教学经验,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和科技活动方案获市、区级奖项,多篇论文发表在《人和教育》《中国科技教育》等期刊。同时,李倩倩带领科学组全体老师积极开展各项科普和科技创新活动,在历届市、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生物多样性探究大赛等青少年科技赛事中多次辅导学生获得市、区级奖项。

杨肃博

重庆港力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

杨肃博自2006年从事环保工作至今已经17年,勤于环保事业,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十分注重技术研发对工作的推动作用。在高浓度、难降解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发成果及实际成效。

杨肃博获得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拥有个人发明专利4项,实用性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17篇。

2022年,全市疫情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杨肃博积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组织运营团队发挥污水处理技术优势,率先开展渝北区悦来国博中心方舱医院污水处理站的专项运营,还完成了迎龙朝天门方舱医院污水处理项目应急污水消毒池和配套设备及管路系统的建设,勇做抗疫一线的“逆行者”。

陈莹卷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莹卷长期致力于钢铁行业长型材领域核心装备技术的创新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基于高速线棒材生产线特点,他创新性提出基于独立传动的模块化高速线棒材轧机技术理念,成功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模块化高速轧机装备,有效解决了高速轧制过程中机组振动大、轧制不稳定的“卡脖子”问题,高质量完成了关键设备及核心工艺的研发工作。

在型钢生产技术领域,针对国外在万能轧机工艺装备技术上设置的专利障碍,陈莹卷提出了万能轧机等刚度设计构型、辊系组及轴承座载荷均布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UMCD万能轧机核心装备技术及TCS、液压伺服与智能化工艺控制系统,成功打破国外专利技术封锁,有效提高了轧机刚度及均匀性,提升了生产效率,确保了产品尺寸精度。

陈莹卷带领团队研发的成果已入选市重大新产品目录和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高端装备推荐目录。

周海龙

重庆贝特计算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

周海龙是重庆市用户信息保护工作的倡导者和践行者。2016年他带领团队研究公众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和防护办法,先后配合市通信管理局、网信办、国资委等部门,对辖区重要的公民个人信息收集和留存的重要系统开展安全检查,逐个场所、逐个系统、逐个数据库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有力保护了市民的个人信息。

同时,周海龙还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带领团队研发的网络安全风险计算模型获得技术专利授权,带领研发团队开发了网络安全三同步管控平台、工业互联网态势感知平台等多个安全监测、预警和管控技术平台。

在疫情防控期间,周海龙带领团队深入方舱医院、核酸采样点和多个数据中心,为医疗机构、核酸检测机构因为工作需要采集的个人信息开展安全防护能力评估,及时发现重要数据的安全防护隐患,避免公众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遭遇电信诈骗等信息欺诈。

徐诗童

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从业17年,徐诗童奋战在工程和科研一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恪尽职守,在工程勘察设计与研究领域,解决城市建设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徐诗童带领团队聚焦人致荷载作用下大跨度楼盖竖向振动、复杂超高基坑边坡等研究方向,攻克了在人致荷载作用的竖向振动影响下大跨度楼盖设计难题,解决了复杂超高基坑的边坡支护难度大等问题。

在工作中,徐诗童坚持精益求精的理念、力争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不断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完成横向项目50余项,其中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得4次重庆市优秀工程设计奖、3次煤炭行业(部级)优秀工程勘察奖、3次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奖、1次装配式建筑设计优秀奖等多项荣誉。

下一步,徐诗童将带领团队继续贯彻绿色节能政策和发展理念,深入研究工程勘察设计领域重大问题,持续推动重庆市城乡建设绿色、高品质发展。

彭睿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小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

彭睿从2000年开始负责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在工作中积极努力地开拓学校科技教育,通过创新发展项目大力推进科技教育和科创竞赛,学校师生累计获得国家小发明专利228项,先后在各级各类科技类竞赛中累计获得国际级金银奖18项、国家级一等奖42项,市级一等奖336项。

自2010年起,彭睿带领团队参加全国第八届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大赛),在其后的12届NOC大赛中均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累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7人次,二等奖16人次;重庆市一等奖63人次,重庆市二等奖44人次。在彭睿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大坪小学先后被评选为渝中区首批科技特色学校、重庆市科技特色学校、重庆市知识产权教育示范校。

同时,彭睿还在国家级课题《创客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运用研究》中担任主研,带动学校团队研发校本课程《我爱小发明》《我的智能生活》和《信息技术创新与实作基础》,为学校开展科普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等积累了实践经验。

董志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所长助理、儿童营养与神经发育障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董志芳长期致力于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相关脑疾病,尤其是AD致病的突触可塑性机制及干预措施研究。从病人、模式动物和细胞等不同层面对AD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防治AD提供新的策略和途径。其整体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内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了解学习记忆的细胞分子机制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为针对记忆障碍的发病机理,研究开发临床新药,用于改善和治疗记忆障碍相关疾病,提供了坚实的实验依据和药物靶点。

董志芳是国家“优青”、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中青年医学卓越团队负责人、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董志芳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庆市高校创新群体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文/记者姚延洋区科协供图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