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旗帜 聚民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 聚力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奋力为渝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第150场“城墙故事会”暨“行走的思政课”成果展。

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精气神;宣传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强大合力,“母城”渝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向上生长力……

过去一年,渝中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抓重点中前进、在创亮点中发展、在铸品牌中拓展,为渝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交出了优异答卷——

获得市级以上荣誉102项,其中国家级表彰占14项。

在全国和市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15次,承办市级以上重大活动13场。

白象居主客共享的实践经验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十佳案例”,被央视《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等栏目深度报道。

区委宣传部获评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

这份以“数”支撑的年度“成绩单”,“换算”成现象,是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任务的守正创新,是为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渝中新篇章的蓄势赋能,是在渝中大地上凝聚起来的更深沉、更坚韧、更磅礴、更持久的向心力和向上力。

科学理论铸魂

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人家

科学理论是对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是破除认识迷雾的思想火炬,是引领实践发展的行动指南。有了党的科学理论的领航掌舵,全区迈向更好未来的步伐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

去年以来,渝中在持续深化理论武装上再出新招,4月创新打造“红岩渝理同行”理论宣讲品牌就是其一,吸纳红岩干部学院教师、党校教师、社科理论专家、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巾帼标兵、文艺骨干等,组建了“思政名师行”“榜样模范行”“时代青年行”“风采巾帼行”“百姓名嘴行”“文艺大咖行”6个系列宣讲队伍,让充满思想甜味、理论鲜味、实践原味的理论宣讲贯穿全年。

各支宣讲队伍走进机关、走进企事业单位、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走进网站,为不同受众提供“点单”服务,重点围绕学党史、学经济、学生态文明、学法治、学文化、学民生、学安全等宣讲主题,“花式”宣讲党的“好声音”,在渝中大地上持续掀起理论学习热潮。

鲜活“有料”的基层理论宣讲让“红岩渝理同行”理论宣讲品牌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七星岗街道“城墙故事会”、菜园坝街道“初心讲堂”、大溪沟街道“小巷茶评会”等一大批宣讲品牌共同发力,用“新、活、实”的内容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让基层理论宣讲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一年来,全区开展宣讲1800场,覆盖15万余人次,广受群众点赞。

有了流动的基层理论宣讲队,渝中还建了“亲民”的理论学习场所,上清寺街道的嘉西村社区就被授予了“学习强国”主题社区线下空间荣誉,成为了重庆首个获此殊荣的线下空间。

在这个线下空间里,社区党员、青年学员、老年居民、游客等进入社区,即入“平台”,通过干部群众想用、爱用的学习场景实现分众化学习,让学习线上线下结合,让党的声音直达基层、直抵人心。截至目前,渝中“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员总数已达3.2万,2022年、2023年还蝉联全市“学习强国”知识竞赛一等奖。

讲好渝中故事 

奏响主流思想舆论“最强音”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渝中打造出错落有致的立体化旅游和消费场景;《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关注渝中国庆假期打造特色趣味的新潮展览;《人民日报》专版聚焦渝中在加速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出的实招、见的实效;《新华每日电讯》从历史厚度、烟火温度、消费高度三个维度看渝中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聚焦渝中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展现渝中“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具体做法;《经济日报》报道重庆解放碑—朝天门商圈着力提升智慧化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体验……

把“渝中经验”传到全国“朋友圈”,让全国更加了解渝中发展。

“解放碑跨年”现象级传播话题,吸引近500万网友线上跨年,在线互动超5万条;Facebook上一段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的短视频获得690万次观看;越南之声、越南通讯社“组团”乘坐皇冠大扶梯展开体验报道,对山城“魔幻”交通发出“惊叹号”;轨道交通“穿楼”、鹅岭贰厂文创公园等“渝中元素”亮相泰国TNN电视台16频道,让泰国观众了解重庆这座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独特魅力;新华社对外英文频道将渝中智慧养老的好经验、好做法向全世界推广……

把“渝中故事”讲到全球“朋友圈”,让世界更加认识渝中。

近年来,渝中在国际国内的“出镜率”极高,亮城市形象面貌、言城市发展变化、展城市文化气质,这“墙里”开的“花”,从“墙内”香到了“墙外”。高“出镜率”的背后是渝中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积极探索,是大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主动作为。过去一年,渝中立足实际,聚焦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等,通过承接国家级新闻外宣采访参访活动,讲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故事,充分展示渝中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成就,过去一年,中央和市属主要媒体就报道渝中近4000篇(条)。同时,也用好“开往春天的列车”“轨道穿楼”“云端”等独具渝中辨识度的资源,讲好高品质生活故事,让渝中“重庆的世界窗口、世界的重庆客厅”的美誉远扬,CGTN、央视总台亚非中心俄语部、泰语部、越南语部等央媒外语频道以及俄罗斯第一频道、越南之声、越南通讯社等外媒纷纷来区采访报道,ichongqing海外平台推介渝中47条次。

主动作为,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借势而为,发挥主流舆论引领作用,聚焦舆论热点回应关切,讲好高效能治理故事。去年,白象居这一极具重庆特色的居民小区因“居民住宅谢绝参观”被推向舆论热点,渝中巧用舆论之势,回应热点关切,着眼城市“长红”发展,生动讲述渝中服务游客、有效治理的故事,展现渝中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和积极成效,提升渝中“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美誉度。相关实践经验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十佳案例”,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等栏目深度报道。

顺势而为,加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2023年,全媒体平台刊稿4.9万条次,5万+阅读量稿件15条,8件作品获“重庆新闻奖”,“重庆渝中”APP下载量达43万,均创历史新高。

培育时代新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开花

在行走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行走中,缅怀革命先辈;在行走中,赓续红色血脉;在行走中,汲取奋进力量……

作为重庆“母城”,渝中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留存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何不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得天独厚的思政课素材?于是“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在创新守正中应运而生。

这份“应运而生”源自2022年,并在去年继续深化,将领域从校园拓展至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围绕校园“育人课”、企业“赋能课”、机关“先锋课”,发布15大思政主题、40余条研学路线,出版《渝中红色故事》教育读本,让渝中这份“大思政”热潮更加体系化、具体化、本土化、情感化、细微化,更具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性、针对性,更有深度、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两年来,无数党员干部、企业员工、莘莘学子、社区群众迈开了“行走的思政课”的步伐,“行走的思政课”的脚印遍布渝中各红色资源、文博场馆、实践基地、人文胜地。大家在“沉浸式”感知中坚守爱国之德、树立凌云之志、保持勤学之风、常怀感恩之心,更好地报效祖国、奉献家乡、回馈社会。

在“行走”中凝聚思想伟力、传承红色基因,也在“选树”中挖掘凡人善举、培育身边典型,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渝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去年,渝中“中国好人”等国家级先进典型再增3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市级先进典型再添85名,让市民从凡人善举中品味人间大爱,以身边的榜样力量营造崇德向善风尚,全社会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氛围更加浓厚。

此外,渝中还纵深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立退役军人宣讲团,构建“五校一团”青少年国防教育格局,引入西南大学打造“渝中心适达”心理服务品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更多厚积薄发的力量。

滋养精神文化

社会文明风尚润泽民心

以文明创建为载体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以文化浸润为路径擦亮城市文明底色,以文化繁荣、文明进步塑造城市软实力。近年来,一幅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渝中美好图景在渝中大地铺开。

“文明盛景图”的背后,是聚焦百姓身边一众“小案小事”的市民文明习惯养成和文明风尚培育,是文明旅游、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和时代新风新貌培育,让社会文明风尚润泽民心,让渝中百姓在“润物细无声”中更加文明。

以德润心、以文化人。去年以来,渝中以文为媒,在为渝中百姓提供丰富精神文化食粮的同时,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渝中新气象——

文化惠民“花开遍地”,解放碑周末音乐会、城墙故事会开展33场,“文化下基层”活动举办240场,惠民电影放映960场,服务群众近20万人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精品创作活力满满,与市杂技团、市话剧院联合出品《极限快乐show2》《风雪夜归人》,舞剧《绝对考验》斩获中国舞蹈“荷花奖”,3件作品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舞蹈《幸福生活节节甜》获全市广场舞大赛一等奖,文艺创作欣欣向荣,文化事业更加繁荣。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乎渝中发展的引领力、凝聚力,关乎城市形象的塑造力、辐射力,关乎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成就新作为,渝中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不断书写渝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围绕建设“四化”现代都市、“四区”首善之地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六大作用”、加快打造“六个新高地”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文/记者李一


编辑: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