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克力(中)、闫硕和教练在获胜后庆祝。
廖克力(右)、闫硕在比赛中。
资料图片
9月1日,在2024巴黎残奥会乒乓球男双14级比赛中,区体校教练员、渝中区籍乒乓球运动员廖克力与队友闫硕对阵泰国选手,最终以3:1胜出为中国代表队夺得金牌。颁奖台上,当五星红旗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冉冉升起,廖克力胸前的金牌熠熠生辉,他唱起国歌,眼神里闪烁着光亮,仿佛述说着多年来不懈拼搏的辛酸和来之不易的成绩。
与“乒乓球”意外结缘
廖克力5岁前与其他孩子一样,活泼天真,时刻盼望着长大。然而一场意外事故,导致年幼的他截肢,经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我受伤的时候太小,做完手术后在病房躺着时还有点懵懵懂懂的,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上小学后,开始有意识,觉得自己的身体跟普通人不一样,心里就感到自卑难过,常常觉得我明明是一个健全的小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看着儿子一蹶不振,热爱运动的父亲试着用运动来治愈儿子。2001年的一天,父亲带着廖克力来到了重庆的一家体育馆,正好遇见廖克力的启蒙教练带残疾人运动员打比赛,教练认为廖克力资质不错,邀请他前来体验。
廖克力听后备受鼓舞,加上乒乓球不是身体对抗性很激烈的运动,父子俩便决定试试。就是这个小小的决定,改变了廖克力的人生,给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接触乒乓球后,我变得乐观、自信,身体素质也好了,整个人有了新的活力,我知道自己重生了!”廖克力激动地述说着自己当时的变化。
勤能补拙永不言弃
乒乓球这项运动对手指、手腕力量要求很高,发球的精准度及对球的控制力都需要依靠手指和手腕。这让手受伤的廖克力经历了健全人无法体会的艰难。
“很沮丧,想放弃,经常哭。”廖克力说,手握不住球拍,球拍“乱飞”;球打不上台面,球也经常“乱飞”。加上受伤后,皮肤脆弱,手指和虎口经常被磨破,疼痛难忍。而让他坚持下去的都是些“笨办法”——父母、教练、小伙伴的鼓励,自己本身不服输的要强劲头,让他在一次次哭完鼻子、自我冷静后,又一个球一个球地练、一板一板地打,几个月过去后,球拍和球“漫天飞舞”的频率少了很多。
为了打破身体状况对球技提升的局限,廖克力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健全人用一个星期、半个月就能掌握的技术,他要用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时间才能掌握,不仅如此,他还要“自我加码”,督促自己下更大功夫去完成得更好,不服输、力争向上的劲头让廖克力一路咬牙坚持着。
千锤百炼终圆奥运冠军梦
从拿起乒乓球拍的那一天起,廖克力就有了一个属于乒乓球的职业梦想。他从大田湾体育场乒乓球馆,打到残疾人乒乓球专业学校,再打到中国残疾人乒乓球国家队,一路向前的背后,是太多从“鸡头”到“凤尾”,再从“凤尾”逆袭的故事,每一次都是拼搏的馈赠。
2009年,廖克力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大学,也正式迎来了他在国家队的训练生活。初入国家队时,他和队友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因为水平太差,没人愿意和他对练。他也不服输,认真看、努力学,以勤补拙,每天至少训练七八个小时以上。
2010年的广州亚残运会,廖克力在乒乓球男子单打TT6-7级决赛中夺得金牌,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枚大赛金牌,对廖克力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此后,廖克力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国内国际各大赛场,并陆续获得了仁川亚残运会金牌以及多个锦标赛冠军,成绩亮眼。
丰富的比赛经验加上多年的刻苦训练,让廖克力在2020东京残奥会夺金摘铜“顺理成章”——这是长期以来用汗水与泪水浇灌而成的果实。
2021年9月,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乒乓球男子团体TT6-7级“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中国乒乓球男子团体TT6-7级“全国工人先锋号”,授予廖克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2月,廖克力荣获2021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称号。
而今满身荣耀、满载厚望的廖克力再次夺得人生第二块残奥会金牌,廖克力说,“决赛场上,个个都非等闲之辈。每次比赛,我都会告诉自己‘拼,就对了’。”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央视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