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城市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来,上清寺街道坚持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街区规划建设和发展,从儿童视角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形成了一个理念、一张蓝图、一批项目、一系列场景,使“儿童友好理念、儿童优先原则”成为社区文明底色。
创新顶层设计
推进儿童政策友好
针对辖区中小学、幼儿园较多的情况,上清寺街道着力构建具有自身辨识度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体系。一方面,明确政策设计原则,联合清华大学、中煤设计院等机构,从空间尺度、街区温度、场所黏度、生态限度、设施高度等五大维度,设计形成了首个街道级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计划,聚焦儿童所需,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形成“和谐有序、安全无障、创新包容、绿色文明、共建共享”理念。另一方面,建设“1+2+3”体系,从街区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营、推广进行项目全周期策划,明确打造“高品质山地城市儿童友好示范街区”建设目标,梳理出31个建设项目和70余个服务项目,形成儿童生活主动线、西南大区历史线、亲子滨江辅助线3条示范路线,不断明晰发展定位和路径。
不仅如此,上清寺街道还依托地区党建联席会、妇儿工委等载体,深化“五社联动”机制,搭建多元、开放、动态的共建平台,整合130余家辖区单位资源,促进家、校、社、企多元参与儿童友好政策研究、场域建设、服务供给,联合市慈善总会社区阳光基金,壮大儿童友好公益发展“基金池”,让儿童友好理念成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
聚力空间建设
保障儿童环境友好
为解决老旧小区活动空间有限、资源整合困难等难点堵点问题,上清寺街道依托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三师智囊团”,深入开展街道、社区城市空间体检,系统挖掘“金角银边”微空间57处,适儿化改造“儿童友好馆”等公共空间6处,着力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在项目建设中,上清寺街道将“适儿化改造”作为完善社区配套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便民化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从母婴空间、儿童厕所、防撞处理等八大方面启动儿童友好设施改造,搭配色彩、植被、灯光等六大配套设计,在城市细节上将“儿童优先”原则落到实处。
打造“求新巷”文化长廊,建设数字化科普智能体验场所,创建全市首家中山四路儿童友好馆……近年来,上清寺街道不仅在全领域打造儿童体验场景,还打造美专校街特色老街巷艺术公园,有序推进立交桥下的体育场、崖壁旁的野趣公园、洞穴里的探秘空间等项目建设,深化儿童友好馆、仁怀早教中心等育儿托幼站点服务功能,推进“好业工坊”“好娃托管”“好育课堂”特色亲子品牌迭代优化,全链条打造全市首批“渝好”空间。
瞄准靶向服务
实现儿童活动友好
针对“儿童本位”服务供给不足、同质化严重的实际难题,上清寺街道不断提高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水平,丰富服务供给。
围绕服务友好方面,上清寺街道分阶段精准服务,将儿童友好服务纳入全街公共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服务需求,提供全周期成长友好项目,为0—6岁提供早教课堂,为6—12岁提供寒暑期托管,为12—18岁提供职业体验和研学,全年5000余名儿童及家长享受暖心服务。
此外,上清寺街道还深化“红岩接班人”儿童成长营,创办促进儿童成长的课程体系,策划“米宝宝街角”“职业体验官”等活动,实施传统非遗体验、现代科技探索等8个特色项目,开展虎妞说碳研学展、文物修复师等系列活动45场,让儿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践行“倾听儿童、尊重儿童”理念,注重儿童参与体验和互动交流,上清寺街道还成立街道儿童议事会,多渠道搭建参与平台,发挥“一米高度看城市”的独特视角,将儿童议事与参与社会活动、街区公共空间美化、院落环境卫生整治等高度融合,引导儿童树立“主人翁”意识,成为城市建设和社区治理的“新力量”,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儿童实践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