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健是儿童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以下简称“市中医骨科医院”)积极响应《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建设儿童友好医院的需求,带动区域医联体内2家医院及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围绕“‘医’心相伴,与你‘童’行”创建主题,开展系列适儿化建设提档升级工作,描绘出“母城童心渝中友好”的美好图景。
发挥龙头作用凝聚“友好”共识
市中医骨科医院成立于1958年,是重庆唯一的公立三级中医骨伤医院,挂牌渝中区人民医院、重庆中医骨科研究所,先后成为重庆医科大学教学医院、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骨科医院。自2023年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区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聚焦推进重点难点,多次考察、实地调研,确定由市中医骨科医院牵头、系统联动等方式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
为此,市中医骨科医院树立以儿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儿童友好融入医院运行管理各个环节,发挥区域医联体核心引领作用,联动区域内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建设。市中医骨科医院突出中医特色,深入发展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小儿骨科,加入西部小儿骨科联盟理事单位,同时指导和支持区域内其他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如朝天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加注儿科、七星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儿科专科护士、区内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儿科专科医生,同时安排医护人员进修学习、参加市区儿童保健知识和技能竞赛。
截至今年10月,市中医骨科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通过儿童友好医院创建现场评估验收,成为首批渝中区儿童友好医院,进一步满足辖区儿童患者就医需求的专业化能力。
聚焦“一米高度”营造“友好”环境
“一米高度”,是标尺更是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市中医骨科医院始终坚持提倡“一米高度看世界”儿童视角环境改造理念,并在辖区友好医院全面推广。在市中医骨科医院小儿骨科住院病区及门诊诊区,医院将儿童喜爱的亮丽绿色作为主色调,将地面及墙面多元素童趣卡通导视指示牌、诊室装饰画与院内文化主题设计相融合,从门诊儿童等候区的爱心座椅到诊室内定制儿童诊疗家具,再到设施高度、颜色、材质和防撞设计,都充分考虑儿童就医舒适性、安全性,营造活泼轻松就医氛围。
此外,住院病区病房门采用不同卡通图案装饰,方便儿童区分病房;卫生间提供适用于儿童的马桶垫和洗手凳;设置母婴室,配备自动饮水机、微波炉,全天24小时免费提供饮用热水,并设有母婴操作台、儿童推车停放区,儿童专属血液采集窗口等便儿就医设施。
小儿骨科病区还利用医院同区图书馆共建的城市书房平台打造儿童公共休闲区域,设置儿童书籍栏,提供上千册免费图书借阅,同时设置医学杂志栏,帮助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了解更多儿童医学相关知识;动员医护人员捐献家里闲置玩具,开设儿童益智玩具栏,减少儿童就医恐惧感;通过儿童友好进校园、医护人员讲故事等义诊活动,打造心愿墙、儿童绘画栏,鼓励儿童自由寄托心愿、绘画和故事创作,打造儿童喜爱、家长满意的温馨舒适、趣味活泼就医环境。
赋能健康成长优化“友好”服务
为有效解决辖区儿童患者“看病远、看病难、看病挤”的问题,市中医骨科医院联动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服务能力,不断夯实儿科诊疗的同质化水平。
市中医骨科医院小儿骨科秉持“渝州正骨——能保守不手术、能微创不开刀”的治疗理念,力争患儿不留疤、身心创伤最小化。在诊疗中,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外治与内治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医操作为主、局部外治为特色,中医护理特色鲜明,使用院内特色制剂有效缩短恢复期,患儿体验感好,疗效显著。
另外,市中医骨科医院还积极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指导社区扩展婴幼儿洗澡,小儿游泳、剃胎发、取耵聍,儿童身高、肥胖管理,错时、延时接诊等保健服务,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格局,并通过社区家医团队、医院线上随访等形式,及时对就诊儿童展开健康管理。
下一步,市中医骨科医院将继续主动发挥区域医联体龙头单位核心引领作用,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在优化诊疗流程、提升儿童疾病诊疗和救治能力、加强自身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同时,肩负起引领和带动辖区医疗机构共同提升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水平的重任,发挥中医药在保障儿童健康中的特色优势,助推区域内儿童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落实双向转诊机制,实现上下转诊无缝化对接;持续推进适儿化环境营造,深化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提质增效,建立儿童保护工作机制,关注大病、重病患儿和困难儿童,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
预计2025年底,渝中将完成10家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目标,全面改善渝中患儿就医体验,实现“儿童友好,渝中更美好”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