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挺身救人 义无反顾一帮到底

12月18日,由我区推荐的重医附一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罗庆华获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以表彰他在隧道中,面对起火车辆挺身而出,将一家三口成功救出并暖心帮助的感人事迹。

危急时刻

将救人变为“本能反应”

作为重医附一院精神科副主任,罗庆华将“救死扶伤”的初心变成了生活和工作中的“本能反应”。

8月17日,蔡忠带着妻女驾车从贵州毕节返回重庆,突然车胎爆了,情急之下,他只能撞向道路一侧,车辆损毁严重。

这时,从贵州休假返渝的罗庆华一家刚好路过。“马上停车,救人!”原本在休息的罗庆华听到车辆撞击声后猛然惊醒,果断指挥妻子将车停到距离事故车约30米的应急停车道。

“爸爸,我害怕。”7岁的小女儿看到车祸这一幕,吓得已经哭了起来。罗庆华一边松开安全带,一边安抚女儿:“爸爸去救人,一会儿就回来。”说罢,向车祸处飞奔而去。由于救人心切,奔跑过程中,罗庆华还不慎摔了一跤。“当我赶到事故车旁边一看,车内有一家三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伤。”罗庆华说,更让他担心的是,其中有一名不到一岁的婴儿。

“赶快下车!别待在车上了!”看着车头处已经开始冒烟,罗庆华急得大喊。他迅速将三角警示牌放至远处,并找到车内的灭火器。因车辆遭受撞击,灭火器已经损毁,无法正常使用。眼见火苗已起,罗庆华迅速带着受伤的蔡忠一家三口远离车辆。

随后,罗庆华向过往车辆挥手寻求帮助,和其他施以援手的司机一同将蔡忠一家送到了一公里外的服务区。其间,他安排妻子拨打“119”“120”,并向服务区工作人员借来医疗物品,对伤员进行止血等救治措施。罗庆华发现,蔡忠夫妇只是皮外伤,但孩子一侧头顶有明显凹陷伤。

“120”赶到后,罗庆华向救护人员大致描述了伤者情况,看到蔡忠一家安全上了急救车,罗庆华才与家人离开。“当时救人是出于医者的本能吧。”罗庆华说,他知道这样做有风险,但如果不下车,接下来的每一天他可能都会懊悔。自己车上还坐着13岁的大女儿和7岁的小女儿,作为一名父亲,应该站出来救人,成为女儿们的榜样。

助人到底联系伤者来渝治疗

当伤者被“120”送往医院,罗庆华救人的故事原本可以画上句号。不过,回到重庆的他,心里一直牵挂着受伤的婴儿。

“头骨凹陷,意味着孩子很可能需要开颅手术,我始终放心不下。”事发第二天,罗庆华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蔡忠一家被就近送到了贵州当地一家医院。随即,他联系上了正在接受救治的蔡忠。

蔡忠告诉罗庆华,医生说孩子头部凹陷处如果不处理,未来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智力、语言、行动。对此,医生给出了两种手术方案,一是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手术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二是创伤较大的开颅手术,这意味着孩子的头上这辈子都有钢钉。

蔡忠十分纠结,不知如何是好。罗庆华的大学同学是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李禄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罗庆华建议蔡忠,可以先与李禄生医生沟通医疗方案,再做打算。

在罗庆华的帮助下,蔡忠与李禄生取得联系,李禄生在看了CT后,对孩子病情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给出了建议。8月22日,经过再三考虑,蔡忠一家决定带着9个月大的孩子转院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手术。

救人如救火,李禄生向医院反馈了这个消息。得知情况后,医院迅速开设绿色通道,并于8月26日完成微创手术。复查CT显示,婴儿的颅内结构已基本恢复正常,并于8月31日出院。

“如果不是罗医生,孩子头部内可能会带着钢钉一辈子。”蔡忠感激地说,从他们一家出事到现在,罗庆华一直很关心孩子的情况,下了班还会到医院看望孩子。

“作为医生,没什么比救到人更高兴的了。”面对蔡忠一家人的感谢,罗庆华摆摆手说,“我就是放心不下受伤的孩子。”

善行善为用爱服务温暖他人

罗庆华是四川简阳人,1997年考入重庆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研究生选择了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2005年进入重医附一院工作。

说起从医,罗庆华说,他的母亲是一名医生,从小在医院长大的他早早地立下了当医生的目标。

“当精神科医生,需要多一点耐心,多去倾听。”罗庆华说,每次门诊,他总会给患者留更宽裕的时间,多与他们交流,这就让他往往会推迟一两个小时才能离开门诊。熟悉罗庆华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外号叫“暖罗”,是同事给他取的,认为他的目光很温暖。

事实上,罗庆华还帮过不少人,汶川大地震时,他曾到灾区救援,一待就是30天;他曾在凌晨3点帮助邻居家骨折的老奶奶入院治疗……“我很愿意当患者们的‘暖罗’。”罗庆华开心地说。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