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民营经济:敢于勇立潮头 当然永立潮头

本报评论员

4月2日,渝中区深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发挥重庆民营经济发源地优势,提速建设重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地”,这是本次会议的slogan(口号)。从发源地到引领地,再贴切不过。

重庆的民营经济起源于何时?这恐怕很难论证。但其发轫于渝中,却是不争的事实。古代不去多说,案例太多,单说近现代。重庆开埠后,渝中半岛便是全重庆乃至全川、全西南的重要商业中心。“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春风。”这是时人赵熙对渝中商业的见闻记录。

市工商联数据显示,从1890年到辛亥前后,四川每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近6600万海关两,而重庆每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约5300万海关两,占全川贸易总额的80%。当时的重庆主要就是渝中,当时的企业主要就是民营企业,可谓开风气之先。全面抗战时期,陪都的渝中半岛更是汇集了全国的商业资源,风光一时无两。

两江奔流去,时代永向前。改革开放后的渝中商业,是许多人亲历过的“可触摸的历史”。你是否记得朝天门码头的舟楫攒动?是否记得菜园坝火车站的人潮涌动?是否记得批发市场的热火朝天?是否记得解放碑的商贸繁荣?在那些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激荡岁月,渝中民营经济始终敢为人先、立于潮头,一批批民营企业家“坚韧、忠勇、开放、争先”,一如重庆的城市精神。

时光列车驶入2025年,遥望清末的重庆开埠,已跨越三个世纪。两江依然奔流,半岛依然耸峙,渝中民营经济在新时代依然弄潮。无论是在商贸服务业等传统领域,还是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渝中民营企业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创造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过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如今渝中全区规上民营企业1026家,占全区规上企业数量的八成多;规上民营企业营业收入1450亿元,占全区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的近半。20多平方公里的渝中,去年新增民营市场主体0.47万户,累计达11.87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总量的97.6%。比数量多更值得欣喜的是,全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累计223家、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85.7%。

看向未来,世界经济大势纷繁复杂,有诸多不确定性。但中国对于民营经济的鼓励和支持是十分确定的,“两个毫不动摇”掷地有声,“两个健康”行稳致远,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一以贯之。具体到渝中,这里发展潜力大、经济活力足。经济密度、投资强度、消费热度、开放程度均居西部地区前列,必将为推动民营企业壮大、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天地。

不久前,5家渝中民营企业入选2024重庆市民营企业100强,7家渝中民营企业入选重庆企业100强和重庆服务业企业100强,彰显着渝中民营经济在全市的引领作用。刚刚结束的大会,渝中发布了2025年第一批民间投资机会清单、2025年“宜商渝中·惠企护航”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集中服务八项行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0条措施等,把机会送到身边、把政策落到实处、把服务做到更优,用心用情助力民营企业投资兴业。

从发源地到引领地——回望过去,“母城”渝中始终是民营经济茁壮的沃土。开放、宏博、创新、争先——放眼未来,渝中民营经济始终勇立潮头,也当然将永立潮头。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