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热饭里的城市温度

四月的重庆,暖阳的光晕如金沙轻舞,石油路街道二普小区的社区食堂飘出麻辣鲜香。72岁的陈婆婆步履轻快地穿过树荫,在熟悉的窗口前点上一份麻婆豆腐、养生罐罐汤。瓷碗里蒸腾的热气模糊了老花镜,却暖透了老人眼角的笑纹:“以前女儿赶早做饭,如今‘家门口’就有热乎饭菜,她能多睡半小时了。”

这份暖胃更暖心的“幸福餐”,正是渝中首个社区嵌入式综合服务体投用后的日常缩影。当闲置办公楼蝶变为集助餐、医疗、休闲于一体的“居民之家”,当5家社区食堂织就15分钟“舌尖上的幸福圈”——它像一块磁石,将烟火气、人情味与现代化基层治理智慧凝聚成石油路街道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温暖注脚,也是石油路街道勾勒基层治理新格局的生动画卷。

舌尖烟火

社区食堂焐热城市褶皱

在石油路社区,一场以“民呼我为”为核心的基层治理生动实践正在上演。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独居老人、困难群众的用餐难题逐渐凸显。石油路街道敏锐捕捉到这一民生“呼声”,一场关于“舌尖上的温暖”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上午10点,石油路社区食堂,雾气裹挟着油辣子的醇香在街巷间飘荡。食堂的玻璃窗上,水汽氤氲成一幅朦胧的市井画。这间不足百平方米的空间,蕴藏着基层治理的温度密码,烹出了基层治理的“幸福味”。 

这间食堂的诞生,源于2022年石油路街道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时,居民的一句“要步行半小时才能吃到民乐村社区食堂的饭菜”。这句话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能否就近建食堂?能否兼顾实惠与卫生?能否让居民享受更便捷的服务?……石油路街道党工委迅速成立工作专班,仅一周后,街道便联合社区、企业启动“社区食堂”项目,整合闲置空间,引入专业餐饮机构运营,“就近用餐”的愿景落地生根。

如今,这样的食堂在石油路街道已有5家,日均服务超500人次。据石油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沁介绍,这些分布在社区里的“百姓厨房”,不仅提供价格实惠、营养均衡的餐食,更创新推出了“送餐上门”“定制食谱”等服务,让老年群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食”光。

“在这里吃得香、聊得欢,比一个人闷在家强多了。”78岁的社区居民李大爷每天步行10分钟到民乐村社区食堂用餐。食堂西北角的餐桌是固定的“新闻角”,李大爷和老邻居们边吃着可口的饭菜边看报纸,从国际形势聊到小区垃圾分类……用完餐后,几位老伙计总爱凑在棋牌室“杀”两局,李大爷虽说棋艺不精,却享受着此起彼伏的“将军”声和欢笑声。

近年来,石油路街道围绕“便民、经济、安全”目标,采取“公办民营”“政企联办”“民建公助”的方式,打造5个“老年食堂+助餐点+送餐上门”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化社区食堂及15个配餐点,为周边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提供一日三餐优质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吃出幸福味。

根系生长

民生服务织就温暖经纬

在石油路街道,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构建正随着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群“串珠成链”拔节生长。

“以前我们像城市的游牧民族,如今有了温暖的驿站。”外卖小哥李柯享受着“15分钟幸福圈”的便利,他刚刚以“8荤4素11.9元”的“骨折价”在社区食堂吃了“工作餐”,电动车依靠社区提供的智能充电柜“满血复活”。

在煤建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整合了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龙湖重庆时代天街青年合作夜校等阵地资源,“众星拱月”打造集社区食堂、医疗护理、安心驿站等功能于一体的“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在石油路、虎头岩等社区沿线,“珠链式”打造了由多个服务设施互相补充、有机融合的综合服务设施群。如“星月”布局的社区综合服务体和“串珠成链”的综合服务设施群,共同构建起石油路街道集约高效的服务矩阵。正如居民张女士所说:“幸福就是出门15分钟,生活样样有,处处都便利。”

据了解,石油路街道坚持居民需求导向,全面踏勘摸底10个社区,梳理服务资源、闲置用地、毗邻社区共享资源等,依托民乐会客厅、居民议事会、居民院坝会等平台,梳理教育托育、养老服务、医疗健康等8类服务需求,形成社区资源、服务、项目“三张清单”。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三五”打造社区综合服务体工作机制,通过规划“三类空间布局”、创新“三种运营模式”、构建“五大便民场景”,有效打通服务供需对接“纽带”。

数字赋能

科技引擎激活治理末梢

在石油路街道,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更是一场科技与人文的“双向奔赴”。

石油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民生“脉搏”:独居老人的健康数据、消防通道的安全监测、建筑垃圾的处置进度……整个街道的大小事务尽收眼底,这些变化的数据里,跳动着基层“智治”的精细与高效。2024年,独居老人李大爷在家中意外摔倒,智能手环监测到异常自动报警,指挥中心收到信息后迅速调度网格员和医护人员上门,8分钟的生命救援彰显着“智治”的温度与速度。

数字化手段已成为石油路街道基层治理的有力“助推器”,一个智慧平台,一部手机,就串联起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看,通过‘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居民客户端,就可预约政务办理、在线问诊、以旧换新……这才是真正实现了指尖上的便利。”居民周先生一边刷着手机屏幕一边感叹。

近年来,石油路街道承接全市“三维实景地图”“政警集成融合”等改革,线上线下打通高楼消防等“一件事”应用场景。探索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系统,开发“一键通”应急呼叫服务,为独居老人配发智能手环、门磁感应、一键呼救等感知设备“三件套”以及安装烟雾报警器,创新建立“五色三级”应急响应机制,给予老年人紧急救助、关爱慰藉、信息咨询等服务……通过一系列“数智”赋能,石油路街道让基层治理迈向了“智慧化”。

共生共享

市井街巷奏响治理和鸣

在石油路街道,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也是“共生共享”的和谐奏鸣。

在“家门口”便能乐享服务,这得益于石油路街道坚持把“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作为吸引、凝聚、服务群众的“磁力场”,并依托社区现有的各类空置场所、金角银边、企事业单位服务阵地和服务设施,通过调剂、共享、置换、改造、新建,打造5个集党群服务、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社区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面向居民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使得过去零散、单一的阵地功能布局更加合理,为民服务能力极大提升,对群众的吸引力、凝聚力产生倍增效应。

“这是外卖骑手发现建筑垃圾占用消防通道后,上传到‘石油路街道共享积分系统’的照片。”石油路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街道收到信息后立即处理,将隐患消除在萌芽,外卖骑手还可借此积累积分,兑换牙膏、洗手液、洗衣液等生活物品。

依托“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石油路街道深化“五社联动”,支持和吸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主动参与社区综合服务体活动,推进综合服务体良性运作。据了解,截至目前,辖区共成立“红岩先锋”“流动红骑”“石心石意”“医路同行”等8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为辖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今年已开展活动20场次,服务居民1500余人次;成立“春晖暖”社区基金,募集慈善基金及物资10余万元;开展困难群体帮扶服务活动5次,帮扶居民400余人次。

暮色中的社区食堂渐次亮起暖光,睦邻活动室的歌声又起。张婆婆正和伙伴们排练着合唱曲目——《我和我的祖国》。窗外,二普小区的万家灯火次第点亮,与社区综合服务体的暖光交相辉映。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碗热饭、一次诊疗、一场活动,编织成社区治理的经纬。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琐碎而真实的温暖。而这,正是城市文明最动人的底色。 

记者手记

治理的诗意,藏在一羹一饭间 

从智能感知到网格奔走,从数据互联到人心相通,石油路街道的生动实践印证着:基层治理的诗意,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老人端起的那碗热饭中,在居民们“处处便利”的称赞里,在智慧平台精细与高效的回复间。这里的故事,正应了那句老话:“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在“民呼我为”的指引下,石油路街道“一碗热饭”的温暖效应正在持续发酵,也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让这座城市充满温情与力量。而这,也只是渝中无数基层治理者努力奋斗的一个缩影。他们深知,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倾听群众呼声,持续改进工作方法,才能让民生温度始终保持热度。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