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县:万亩晚李十年深耕 从荒山披绿到智慧果园的生态致富经

近日,在巫溪县通城镇长桂村举行的第二届“逍遥巫溪·晚春有李”活动上,十大种植大户捧着“晚李种植示范主体”奖笑逐颜开,同时邀请了帮扶单位、李子销售商进行李树认购,标志着他们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稳固产销关系。

在活动之外,十李亭文化长廊热闹非凡,绵延的白色花海与青山相映成趣,游客或漫步走廊,或驻足拍照打卡,欢声笑语回荡山谷。作为全国首个晚李主题公园,通城镇通过“春赏花、夏摘果”的旅游线路设计,打造了“李花市集”“云端音乐会”“健步走大赛”等特色活动。游客可参与“山地骑兵”骑行赏花、在十李亭点歌互动,或加入“美李故事”采风创作,解锁多元赏花体验。

通城镇长桂村党支部书记熊良军表示,晚李产业的崛起,是巫溪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缩影。自2005年首轮退耕还林启动,通城镇以阳光充足、海拔较高的自然条件为依托,历经2015年、2018年两轮扩种,截至目前,晚李种植面积达2.3万亩,挂果1.3万亩,年销售超5000吨,收入突破3000万元,覆盖11个村、3000余户,户均增收千元以上。

“智慧大屏上,园区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游客热力分布等数据实时跳动,这些不仅是种植参数,更是农旅融合的指挥棒。”通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发展起来后,通过改造建成标准化智慧果园,引入水肥一体化灌溉、智能防灾装备、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让传统种植插上科技翅膀。同时,当地创新“高校+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出一批掌握绿色防控、立体种植技术的“土专家”,并开发出晚李果脯、李花酒等深加工产品,书写着从“望天吃饭”到“智慧兴农”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过去看天吃饭,现在看屏管理。”在智慧果园,技术员刘伟演示着数字系统,晚李病虫害在实时监控下无处遁形。西南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团队研发的“晚李三避技术”(避雨、避晒、避寒),让裂果率从35%降至8%。

如今,春风拨动了三重奏鸣曲——李花绽放的生态韵律、签约认购的经济强音、游客欢笑的生活乐章。

(来源:巫溪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