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四岸,江水悠悠,滨江步道上市民惬意地闲庭信步;社区食堂,饭菜飘香,老年人舒心地享受就餐时光……
一年来,渝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围绕打造“美好城市建设新高地”目标愿景,持续优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就创业、社区商业等7个“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牢牢“圈”在群众身边,民生实事交出亮眼“成绩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35台、新增普惠托位800个、“童心相伴”帮助困境留守儿童288名、化粪池安全监测系统安装150台、窨井盖专项整治550个、建成口袋公园4座、帮扶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2931人次、新增家庭养老床位640张、开展居家上门服务5.4万人次等,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稳岗促就业惠民增福祉
就业为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福祉。渝中坚持“惠民有感”工作导向,按照统筹谋划布局、便企利民为本、因地制宜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的原则,统筹整合就业创业资源,畅通精准就业、就近就业渠道,把就业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我当时看完了现场所有企业的招聘信息,找到了这个心仪的岗位,成为了一名文案策划!”家住渝中的李先生在今年2月的“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上,找到了离家几公里远的一家互联网企业,顺利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在本次招聘会上的残疾人招聘专区,聋哑人温郑兰顺利与重庆渝乐佳商贸有限公司达成就业协议,入职成为一名咖啡师,每天伴着咖啡的香气工作,让她幸福感满满。
一直以来,招聘会是促进就业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仅在2024年,“渝职聘”平台发布岗位信息3.02万余条,渝中开展各类招聘活动79场次,累计挖掘岗位3.71万个。
构建区、街、社区、站点四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网,以点带面提升基层服务效能,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整合培训资源,构建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载体多元的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强化创业孵化基地(园区)等创业载体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创业工位;推行“政府+担保+银行”运行模式和“商业+政策”组合贷款模式,对优质创业项目免除反担保要求,提升创业担保贷款发放效率,及时兑付重点群体一次性创业补助、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渝中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大力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立体化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维度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全方位促进广大劳动者多渠道就业。
畅行优交通解决停车难
“这条公交线路开通真是解了家里老人的燃眉之急!家门口就能坐,老人有个头疼脑热,坐几个站就能到重医附一院,看病更方便了!”家住马家堡的张女士所在小区独居老人多,但作为医院的“常客”,他们不懂得用软件打车,在小巷里更难叫到出租车,去医院很不方便。
作为重庆中心城区首条“小巷公交—便民健康专线”,3238路小巷公交直达重医附一医院门诊部,全程2公里,与医院周边的公交线路接驳。乘客可以在马家堡等公交站换乘3238路小巷公交,直达重医附一院内部的5号楼下,离门诊部只有几十米,大大方便了前来就诊的市民,打通了市民就医“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交通出行关乎群众幸福感,那么停车“增位”则体现了城市温度。渝中城市无害化管理中心是渝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停车位的企事业单位之一,该单位露天停车场面积有1000平方米,共有30余个停车位,停车空间充足,车位划线、指示清晰,智慧停车系统应有尽有,按照有偿使用、停车惠民的原则,面向周边市民实行错峰错时共享停车。
“我们小区停车位一直比较紧张,晚上经常加班回家晚了就没有空余的车位了,现在共享车位开放出来,离家又近,停车省心不少。”家住黄沙溪附近的居民丁运恺对开放共享车位这一举措赞不绝口。
城市基层治理,着重以人为本。2024年以来,渝中从便利交通出行、盘活停车资源等方面发力,积极推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与文化宫车库连通共享、重医附一院与中新城上城车位租赁共享,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专用停车资源错时共享,千方百计新增小微停车场11个、提供车位305个,不断增加停车供给,解决群众停车难题;打通城市交通运行的“毛细血管”,开通小巷公交3200、3201、3208、3209等8条线路,优化“快、干、支、微”四级线网布局,构建“公交+”多层次出行服务体系,让交通出行更舒心;拓宽解放东路工程(2车道变4车道),优化10余条道路交通组织,首创“5G+北斗”定位导航,精准引导车流进入解放碑地下环道……一项项惠民举措得以落实,群众的笑颜常驻,桩桩件件实事牵动着民心,凸显的是民生细节。
医养全链条守护“夕阳红”
正午时分,石油路街道二普小区的社区食堂内飘出麻辣鲜香。72岁的陈婆婆按时下楼,在熟悉的食堂窗口前点上一份麻婆豆腐、养生罐罐汤,蒸腾的热气模糊了老花镜,却是她实实在在、“热腾腾”的幸福。二普小区集助餐、医疗、休闲于一体,也是渝中首个社区嵌入式综合服务体,将烟火气、人情味与现代化基层治理智慧凝聚成渝中“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温暖注脚。
“一键呼叫”智慧管家、订好午餐、社区食堂打菜派餐、10多分钟后热气腾腾的饭菜就送到老人手中,石油路街道智慧助残护老呼叫中心打通新型养老服务网;浮图关社区食堂推出1元“红墙”网红美食、开展“积分服务”兑换美食活动;桂花园社区食堂开通“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平台,为老人提供关心帮助……渝中持续做亮“渝中养老·十分美好”品牌,积极破解中心城区老年人群助餐服务难题,在全市率先打造社区食堂,全力推进多元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高品质服务,让敬老、爱老从“舌尖”直抵心间。
不仅是社区食堂建设,“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医养服务也是每一位老人向往的生活。截至目前,全区有养老机构33家,设置床位1997张,医疗、养老“两证”一体医养结合机构8家,共设医养床位829张;余下25家养老机构与属地医疗机构100%签约合作,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此外,全区建有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站)7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29个,积极推行“中心带站”链式服务模式,延伸专业服务进社区进家庭,老年人在15分钟服务半径内享有专业的医养服务。
在渝中,15分钟的幸福不局限于养老,更体现在生活中的每处细节:深入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教育改革、师资建设,加快构建“15年高品质教育在渝中”基础教育体系,全力打造与渝中“重庆母城、都市极核、品质半岛、首善之区”定位相匹配的“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充分发挥区域医疗资源禀赋优势,推进公立医院、社区卫生、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改革,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新建和改造医疗卫生建设项目17个,建成以市区级大中型医院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以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以智慧医疗信息系统为联结的“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如同璀璨星辰,均匀地分布在这片土地上。从教育到医疗,从文化到体育,从养老到就业,每一个领域都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框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渝中将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导向,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目标,推进各社区优先补齐保障基本服务的功能设施,努力把“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打造成强化民生服务保障、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让一个个急难愁盼问题被逐一破解,一批批切口小、见效快的政策成效逐步显现,一件件利民惠企的实事落到实处,为幸福城市有质有感不断释放民生新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