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渝中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历次全会部署、区委十三届历次全会安排,锚定“四大定位”、发挥“八大优势”、打造“六个新高地”,主动担当作为,锐意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难点,涌现出一系列勇于创新、走在前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打造了一批“全市前列、全国影响力和渝中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5月6日,渝中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2025年第二次季度例会召开,会上通报了2024年度渝中区改革最佳实践案例,《建立网约房全链条智慧化闭环管理服务体系》等15个案例“上榜”。其中,最佳案例10个,提名案例5个。10个最佳案例涵盖网约房管理、楼宇党建、社区治理、公交出行等不同领域,既有对新领域的制度探索,也有对“老课题”的创新“升级”,生动展现了渝中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和创新突破的进取精神。
01
建立网约房全链条智慧化闭环管理服务体系
由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牵头,在全国率先以政府名义出台《重庆市渝中区网约房管理试行办法》,解决网约房管理“缺乏上位法支撑”问题。开发“网约房智管服务”应用,联动OTA平台“一房一码”归集网约房1.29万间,利用物联网技术联动房间“智能门锁”,实现入住信息无感采集74.99万人次。构建“人员标签特征”“活动行为特征”等多维数智预警模型矩阵,实现风险智能预警,涉网约房警情数量和消费投诉分别下降33.8%、10.7%。“网约房智管服务”数据模型获全国治安部门行业场所治安管控数据建模一等奖、全国公安机关优秀数据实战模型评选活动一等奖、2024年重庆市改革创新成果、2024年度数字重庆建设优秀成果金奖。
02
创新内河船舶尾气治理机制
由区生态环境局牵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科技支撑”协同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内河船舶尾气治理试点,成功申请市级“以奖促治”资金1460万元。按照“小切口、可实施、典型应用、先易后难”原则,对在用船舶加装“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尾气后处理装置”,实现7艘“两江游”船舶治理全覆盖,治理后氮氧化物削减率达90%以上,排放浓度优于全球IMO(国际海事组织)Tier Ⅲ标准,实现年减排氮氧化物约60吨。“柴油机SCR系统(柴油机尾气脱硝后处理系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技术清单名录,试点项目获评“2024年全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暨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填补我国内河船舶尾气治理空白。
03
守正创新
探索“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改革
由区委宣传部、区教委牵头,建立大中小学纵向有效衔接、“校家社”横向协同发力的“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打造全市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培育市级德育品牌18个、市级以上优秀思政课案例10个,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新时代德育研究”实验区。构建“师资互通、专业互补”协同育人团队,开发家长全员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500余节,纳入教育部“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思政“云校”辐射9省1市200余所学校。
04
楼宇党建
激活楼宇经济红色动能
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按照“一栋楼一党委”全覆盖组建6个重点楼宇联合党委,完善“中心+站点”服务矩阵,配备“1+4+N”服务团队,推行商务楼宇“楼长制”,提升楼宇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楼均论英雄”,制定楼宇经济考核管理办法,出台渝中“黄金十二条”“青创十条”等引才措施,坚持“一企一策”“一楼一策”,补强楼内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强化楼宇经济发展状况全周期跟踪管理,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构建起40栋亿元级税收楼宇矩阵,楼宇产出及税收均居西部第一,4个楼宇非公党组织获省部级党建工作荣誉,1个楼宇非公党组织获评全国律师行业先进基层党组织。
05
构建统战文化
“建设+传承+浸润”工作体系
由区委统战部牵头,锚定“一都一城两高地”核心区建设目标,构建统战文化“建设+传承+浸润”工作体系,解决统战文化旧址活化利用不足、统战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不健全问题。建立统战文化开发、保护双向机制,“一址一策”推动38处统战文化旧址修缮保护、布展开放,活化利用率达90%,年均参观230万人次。加强统战文化研究,拓展“书图剧路”多形式统战文化载体,形成“统战文化+”系列品牌矩阵,迭代升级“同心五寻”文旅路线5条、主题路线3条,统战文化更加浸润人心。打造全市统战理论创新成果2项、实践创新成果4项。
06
探索构建
“大综合一体化”社区治理小微场景
由大坪街道牵头,推动工作机制一体化,“V模型”拆解条线部门下沉网格事项15类,综合集成执法、治理、服务等要素,联动部门协调解决居民矛盾2300件。推动基层智治一体化,开发小程序接入“141”基层智治平台,创设“136N”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化解率超98.5%。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聚焦“一老一小一青一新”打造全龄友好型社区,完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服务体系,群众满意率超90%。推动“规建治”一体化,创新“造血”机制与打造“善治”模式,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微整治、志愿服务活动。浮图关社区获评市级“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示范社区。
07
以小巷公交“微创新”
引领公交出行“大变革”
由区交通运输委牵头,强化“线站车”论证组织,创新“归集—协同—反馈”工作模式。优化公交运营生态,推行政策支持、数智调度、乘车体验发展举措,构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机制。小巷公交是重庆首创、全国率先,现开通8条线路,覆盖28个社区、30家医院、35所学校,年服务200万人次,综合线网覆盖率跃升至91%、全市第一,打通市民出行“最后500米”。深度拓展“小巷公交+”个性化出行服务,聚焦差异化需求,开通就医、入学、旅游等专线,打造渝中特色多元化公交出行服务体系。小巷公交经验获评交通运输部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
08
家门口的幸福——
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由区发展改革委牵头,聚焦全区公共服务功能配置精准性不足、部门工作协同性不够等问题,构建工作推进机制,健全生活圈建设标准体系,细化生活圈建设实施路径,实施生活圈建设分类引导,在石油路街道等示范社区率先实践,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推动公共服务“硬支撑”逐步升级,建成养老机构33家、托育机构42家等服务载体。推动公共服务“软实力”显著提升,打造“解放碑CBD周末广场音乐会”等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渝中入选2024年“中国书香城市(区县级)”名单,小巷公交被评为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2家社区卫生中心获评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中心并入选全国百强。
09
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路径
由区住房城市建委牵头,多元参与破解资金难题,建立政府投资融资机制、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居民出资分担机制,发行城市更新专项债99.87亿元,撬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超120亿元。建立“体检+更新”闭环机制、“1+1+N”政策体系,优化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建立群众“点单”机制、“三师”协同机制、居民共商机制,老旧小区改造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渝中城市更新经验3次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2个项目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戴家巷城市更新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
10
深化人大“531”
预算审查监督机制改革
由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牵头,聚焦预算绩效、政府债务、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重点支出与重大投资项目、部门预算5个重点,建立政府债务季度报告、预算调整及时报告、预算联网监督“四级+”会议3项制度,突出零基预算框架下的重点领域绩效指标体系建设。2024年,推动搭建教育、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等核心指标800余条、涉及120多个项目,督促区财政收回存量资金1724万元,督促有关被审计单位上缴及归还资金5038万元。预算联网监督案例入选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和使用典型案例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