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癌前病变 胃癌的“黄灯警告”

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而胃癌前病变正是健康亮起的“黄灯”。及时干预,是预防胃癌的关键。

一、胃的“危险信号灯”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腺体减少、结构紊乱且变薄,消化功能下降,增加患癌风险。

胃息肉胃黏膜表面的良性凸起,像小肉疙瘩,部分有恶变可能,需定期检查。

胃溃疡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破坏胃黏膜屏障形成伤口,若不及时治疗,反复发炎易病变。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出现类似肠道的细胞,常继发于萎缩性胃炎,是胃癌重要危险因素。

上皮内瘤变细胞“变坏”的开端,低级别为轻中度异型增生,尚有逆转可能;高级别接近原位癌,必须尽早治疗。

有上述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胃部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有时与胃癌的症状无法准确区分,因此要尽早就医。

二、警惕伤胃“元凶”

幽门螺杆菌是胃黏膜中的“常驻菌”,通过唾液传播,与胃炎、胃溃疡、胃癌密切相关。饮食方面,腌菜中的亚硝酸盐、烧烤油炸产生的多环芳烃易致癌,而饮食不规律、烟酒及熬夜等不良习惯也会损伤胃部。此外,有胃癌家族史,特别是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病者,更应重视胃癌筛查。

三、抓住诊疗的“黄金时机”

发现胃癌前病变是阻断胃癌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可显著降低胃癌风险。

根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2023)》,对于上述提到的高危人群,建议尽早进行胃镜筛查。胃镜+活检是诊断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金标准。若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需要尽快咨询专科医生,制订相关治疗方案,比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此外,筛查方式还包括血液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在医师指导下制订药物治疗方案。

(来源:渝中疾控)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