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机制”赋能 提升街道执法实效我区“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走进灯火辉煌的洪崖洞景区,游客们在执法人员的引导下井然有序进行游览,执法人员分段驻守、随警联动,突发状况迅速响应。

端午节期间,洪崖洞片区大综合一体化执法工作专班累计出动执法力量240余人次,共整治洪崖洞旅游乱象53起,旅游投诉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5%,有效保障了节日的安全稳定。

6月3日,记者从区司法局获悉,我区在“五一”节前出台了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运行保障十项机制(试行),涵盖党建引领、一街一策、力量整合、统一指挥、分类下沉、前置审查、双重考核、定期会商、协同联动、综合保障等十个方面,为基层执法赋能提效提供系统制度支撑。

据悉,“十项机制”聚焦街道综合执法“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的关键问题,着力打破“九龙治水”、多头执法的体制壁垒,实现由“多部门执法”向“街道统筹执法”转变,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洪崖洞片区大综合一体化执法工作专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十项机制”作支撑

构建高效行政执法体系

高效协同的背后,是渝中构建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体系的真实写照,是一整套机制支撑起街道执法资源和执法力量的集成与运转。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统筹全局,渝中将街道综合执法改革纳入全区“885”体系和街道“141”基层智治体系,推动工作从理念更新、机制重构到实践重塑,成立由街道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综合执法指挥专班,推动综合执法与城管执法归口同一领导分管,以“指挥一体化”促“队伍管理一体化”,全面提升“一支队伍”运转效能。

在“力量整合”机制推动下,各街道统筹整合内部力量、下沉力量、站所力量以及各类社会辅助力量等资源,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综合执法队伍。朝天门街道试点建立派驻综合执法站和警务执法室,上清寺街道整合各类执法力量223人,有效维护辖区平安稳定。

同时,聚焦辖区治理重点、执法难点,结合实际制定“一街一策”事项清单,区分涉河和非涉河实施差异化、精准化赋权,7个沿江街道接收涉河执法事项11项,赋权执法事项含金量不断提升。

为提升街道执法队伍治理效能,渝中还创新实施“前置审查”机制,由街道对下沉人员履职情况进行建议和评价,并将结果作为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步实施“双述职、双考核”机制,街道对下沉执法人员考核占比达30%至70%,开展街道对区级部门执法协同配合“下评上”。城管执法人员派驻下沉街道比例达84.7%,全面实行由街道负责考核任免,显著提升下沉人员履职积极性。

“十项机制”共同发力,打破条线壁垒、整合执法资源,使街道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指挥中枢”。

多跨协同多级联动

提升实战实效能力

机制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目前,“十项机制”已在各街道全面推开,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聚焦重医附一院周边占道经营、交通拥堵和人车混行等突出问题,(下转2版)(上接1版)我们依托‘周碰头、月协调、季联席’工作机制,会同公安、城管以及毗邻街道开展会商研讨10余次,整合力量实施‘专项整治+联合值守’专项行动,实现周边车位周转率提升3.2倍,有效破解医院周边停车难、环境乱等难题。”石油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定期会商、协同联动机制的建立,为破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此外,区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定期组织召开“街道综合执法工作联席会议”,及时研究重难点案件、部署重大执法活动、研究跨部门联合执法等事宜。今年以来,组织朝天门街道联合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在全市率先试点开展“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执法检查;组织上清寺街道联合区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开展“信用+执法”联合监管,实现信用分级分类精准监管,全区涉企检查频次降低20%,大大降低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执法说到底就是服务,行政执法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市场服务、为人民服务。我们将以‘十项机制’为重点,进一步细化任务分工,推动‘十项机制’落地落实,切实推进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高效运转。”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数据显示,改革以来,街道执法案件保持复议、诉讼“零发生”。“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已成为渝中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为全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贡献“渝中样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