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堂问案”到“开门办案”渝中行政复议案件审理质效持续提升

“原本以为复议就是交材料等结果,没想到工作人员会专门跑到綦江乡下调查,太感谢你们了。”渝中一起工伤认定复议案件当事人的感慨,道出了渝中行政复议办案模式变革带来的直观感受。

近年来,区司法局锚定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围绕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勇于探索创新,将传统的“书面审理”模式升级为“开门办案”机制,通过听证、调查、调解、专家论证等组合拳,实现案件实质化解率、群众满意度、司法公信力的全面提升。

现场听证+实地调查让案件审理更有“烟火气”

“现在开庭听证,请申请人陈述复议请求……”在渝中的行政复议听证室,一场围绕某企业行政处罚的听证会正在进行。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就执法程序合法性展开激烈辩论。

这种将“法庭”搬到当事人面前的审理方式,已成为渝中重大疑难案件的常态化模式。2024年以来,全区已针对6起复杂案件举行公开听证,让当事人在“面对面”交锋中明晰法律边界。

而在听证之外,“走出去”调查更成为还原事实的关键一招。2022年1月,为查明文某某工伤认定争议,办案人员驱车260公里往返綦江,在乡镇街道调阅公安勘查笔录、询问证人、实地丈量事故现场。

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回忆,正是这种“用脚步丈量案情”的方式,最终促成案件以调解结案。这种模式延续至今,在某起涉建筑工地行政处罚案中,办案人员就关键证据向有关人员调查核实,当场发现被申请人证据链中的漏洞,为作出复议决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多元调解+专家智库

构建争议化解“双引擎”

“本以为要打官司,没想到复议中就把补偿谈妥了。”近日,某拆迁补偿争议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时如释重负。

近年来,渝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调解贯穿复议全程,构建起“复议机构主导、法检协同、专职调解员参与”的工作机制。2024年通过调解方式结案125件,占审结案件的36.8%,其中89.7%的案件实现“案结事了”,申请人未再提起行政诉讼。

面对专业领域“硬骨头”,渝中充分发挥区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智囊团作用,借助咨询委员会高校学者、律师代表、卫生健康、工程建设等各行业专家委员专业知识的支持,为作出复议决定提供科学参考。2024年以来,超过50%的行政复议案件有咨询专家参与案件审理,召开行政复议专家征询会集体研商案情12次。得益于强有力的外脑支撑,渝中行政复议后起诉案件在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实施以后实现了“零败诉”,办案质效和公信力得到明显提升,“复议为民”的口碑效应逐步形成。

“从‘坐办公室看卷宗’到‘走出去摸实情’,不仅是办案方式的转变,更是法治理念的升级。”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既让办案人员在大街小巷、企业工厂锤炼了调查取证硬本领,也让行政复议制度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如今,“开门办案”已成为渝中法治政府建设的亮丽名片,其经验正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为新时代行政复议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渝中方案”。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