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渝中首届“科学教育+非遗”创意设计展示活动暨第二十届中小学生陶艺捏塑创新设计大赛在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举行,来自全区各中小学的800余名“小艺术家”齐聚一堂,用一件件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的独特作品,生动诠释渝中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用非遗实践助力“双减”的创新实践。
此次比赛以“非遗润童心科学向未来”为主题,由区教委、区关工委主办,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渝中区青少年创新学院、渝中区青少年科学辅导员协会承办,为全区青少年搭建一个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与科学创新思维的实践平台。
比赛于今年3月启动,共吸引区内7所中学、29所小学的2000余名中小学生报名参赛。经过校级培训、校级初赛、区级初评,最终800余名学生晋级区级决赛。本次决赛采取学生现场限时制作的方式,并由专家评委根据作品的主题设计、造型设计、色彩运用、连接工艺、制作技法等方面进行打分评选。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件件充满童心童趣、奇思妙想的陶艺捏塑作品令人惊叹。有的利用旧瓶、铁丝、泡沫板等物品,捏出独一无二的“中国空间站”;有的则用巧手展现月琴、古筝、唢呐等民族乐器的独特韵味。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渝中青少年运用科学知识、融合文化传承、关切社会发展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背景下,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之一的渝中更是立足区域实情,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不断加强青少年学生科学教育,在科学教育基础条件、深化科学教育创新、提升科学类教师素质、打造区域科学教育基地、规范开展科学竞赛、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渝中特色的科学教育新路径。
未来,渝中将持续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投入,拓展创新实践平台,深化校内外资源整合,致力于培养兼具科学素养、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让科学的种子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