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方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因作业面广、周期长、作业时间不固定、污染源分散等特点,成为环保监管难点。6月25日,记者从区生态环境局2025年第二季度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渝中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探索土石方工程环保监管新思路,大幅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打造了全市首个低排放示范工地。
今年3月,渝中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分院改扩建二期工程为应用场景进行试点,根据实际需要,以控夜间施工、控扬尘污染、控尾气排放、提非现场监管效率“三控一提升”为目标,通过构建“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电子围栏”三维智慧治理系统,推动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渣土车等移动源监管方式从“人海战术”向智能全天候“非现场执法”转变,实现了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突破。
具体而言,高空AI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工地360°无死角覆盖,场内雾炮设备与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物联网接入率达100%,创新采用“视频图像+机载传感器”方案,通过先进算法实现现场作业机具7×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实时监控,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划定施工区域的电子围栏,并与车载定位终端、施工机械物联设备深度联动,构建“数字边界”,对工地入场重型柴油车实现全程监控,自动识别其是否开启环保装置、是否超时夜间施工、是否违规闯禁等作业状态,实现“违规即发现、数据即证据”的秒级响应。同时,还依托数字重庆IRS平台,利用“大数据+AI”技术深入挖掘重型车辆轨迹数据,实现土石方作业全生命周期监管,
针对发现的未湿法作业、带泥上路、违法夜间施工等问题,实现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提高监管效率,降低执法成本,对施工单位做到“无事不扰”。
“自低排放示范工地创建以来,该工地实现土石方作业的全方位监管,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在渣土运输方面,工地已实现环保监管全覆盖,基本清退国四及以下高排放车辆运输作业;国五、国六环保高标准排放车辆覆盖率达99%以上,真正实现污染低排放。源头管理进一步加强,坚决杜绝未湿法作业、带泥上路等情形,倒逼增强了施工单位环保意识,主动改进环保措施。
下一步,渝中将持续对本次试点工作进行优化提升,并适时在重点工地推广,同时,总结完善低排放示范工地监管标准规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全区绿色施工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