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区生态环境局2025年第二季度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我区以美丽渝中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治理效能,“创新建立全国内河在用船舶尾气治理机制”入选2024年度重庆市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发展提名案例、“健全‘双碳’目标引领下的城市绿色更新机制”入选全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暨美丽重庆建设2024年典型案例、获评第八届世界金融论坛年会“地方政府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创新奖”。
渝中坚持靶向攻坚,以“治水治气治废”为牵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国率先推动实施内河船舶尾气污染治理试点,完成全部7艘“两江游”船舶尾气治理试点及综合验收工作;河长+警长+检察长+志愿河长的“四长联防”协作机制持续发力,“两江”渝中段地表水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45个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分类整治率100%;“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成功申请并有序推进全球环境基金(GEF)医疗机构无汞替代试点项目,为中西部地区唯一入选试点地区和全国唯一政府部门承担试点地区。
生态环境“含金量”更足,可持续发展“含绿量”更高。今年以来,渝中以“服务企业、服务发展”为主导,持续推动减污降碳绿色转型,单位GDP能耗强度累计下降约20%,提前完成“十四五”下降14%的目标。制定了《渝中区加快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聚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低碳环境服务业发展引领区,常态化开展“三服务”,辖区环保产业收入连续两年突破300亿元并实现正增长,居全市第一。
在环境治理方面,渝中以“改革突破、惠民有感”为目标,治理效能实现大幅提升。据介绍,渝中在西部地区率先试点建设噪声污染“远程喊停”智慧监管系统,创新整合施工扬尘“AI+视频监控”和噪声“远程喊停”,有效解决了施工噪声偶发性强、管控慢、取证难三项痛点。数字监管方面,运用“大数据+AI”技术打造了全市首个低排放数字化监管施工工地,实现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渣土车等移动源监管方式从“人海战术”向智能全天候“非现场执法”转变。此外,通过构建“党建统领+规范机制+优化服务”“三位一体”工作体系,规范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139项,试点“综合查一次”,发起全区首个“信用+执法”跨机构专项检查,入驻“执法+监督”数字应用,涉企检查频次、立案数量、投诉数量同比下降27%、68.4%、5.9%,“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案件实现“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