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四化协同”推进“教联体”建设入选重庆2025年第二批社会民生领域改革典型案例

日前,我市公布2025年第二批社会民生领域改革典型案例,渝中凭借“四化协同”推进“教联体”建设的创新实践成功入选,成为全市5个入选案例之一。

近年来,作为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渝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积极探索区域互联互通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局面,推动协力育美好“教联体”建设走深走实,入选教育部首批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典型案例,获重庆市首届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果奖6个。

在渝中,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正成为滋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沃土,绘就着“共育未来”的美好教育新图景。

协同机制:织密“责任网”贯通育人全链条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眼下,家庭教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那么,如何帮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成长为“智慧父母”,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护航孩子健康成长?

对此,渝中创新推出《渝中智慧家长成长手册》,进行“10项在家陪伴+4种在校陪伴+N个陪伴好行为”积分评价管理,通过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来研究并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们提高育儿智慧,更好地解决面临的家庭教育困惑。

贴心为家长们准备“育儿礼”,仅是渝中聚焦协同机制、系统化重塑工作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渝中建立起部门、街道、校园多元联动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政府“全域指引”、社会“专业赋能”、学校“项目式实施”、家庭“影响渗入”机制;构建覆盖协同育人各主体的全要素督评链,定期开展综合督导、专项评价、评先树优,形成“定标—考核—反馈—提升”的全程介入评价闭环。

阵地建设:拓展“服务圈”全域覆盖零距离

在渝中,孩子们有滋养心灵、赋能成长的美丽校园,(下转2版)  (上接1版)家长们也有提升自我、共同成长的学习阵地——社区家长学校。近年来,渝中依托区社区教育学院建立的“1所学院+20所分院+79个社区学习中心”三级办学体系,打造网格化社会育人阵地,在全区11个街道、79个社区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开展集中试点教学65期,合力绘好校家社协同育人“同心圆”。

除了社区家长学校,渝中还建立“学段衔接+智库驱动”家庭教育范式,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开设学校家长学校,组建专家智库定期走进家长学校,以“课堂学习+案例研讨+亲子实践”模式,每学期开展教学10次以上。

在渝中,“社区家长学校+学校家长学校”两大家庭教育服务阵地,全域化构建起育人网络,蹚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路子。

在加快推进协同育人阵地建设的同时,渝中还开发“渝中智慧家长”网络服务平台,集成课程学习、互助交流、问卷调查等模块,推出线上课程1800余个,通过学分银行引导家长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家庭教育微课,推动家庭教育服务从“单向输出”向“需求响应”转型。

课程创新:定制“营养餐”融合赋能成长路

如果说家长学校是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硬件”基础,那么课程创新则是激活其效能的关键“软件”。

近年来,渝中紧扣学生成长与家长提升两大核心,系统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学生成长、家长提升课程。赋能学生成长方面,渝中加快推进法教结合,打造“网络诈骗预防篇”“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等法治教育课程;推动医教互通,编制“睛彩课堂”“瞳梦国奇旅”等健康教育课程;联合11部门实施“未来科学家协同共育行动”,建立“科学+AI创客工坊”“科学+3D设计打印室”等特色课程。

针对家长需求,渝中构建“共性+个性”课程资源库,按主题、分学段开发通识课程68节、基础课程120节、个性定制课程400余节、网络优质课程11节,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针对性。

此外,渝中着力培育协同育人品牌矩阵,已形成区妇联“慧育家爱有方”、上清寺街道“育苗护幼”、中华路小学“星联盟”等18个特色品牌,“印二哥红色讲堂”“母城故事我会讲·城墙故事会”“数智强国·优学社区”等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已累计服务青少年超5万人次。

队伍锻造:培育“生力军”专业支撑强根基

2024年,渝中在区社区教育学院挂牌成立“渝中家长成长指导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广泛吸纳高校专家、德育教研员、学校教师等138名专业人士成为志愿者,并依据专业背景分类组成“专家—教研—讲师”三级育人团队,通过贯通常态化“课程研发指导—课堂教学研究—教育服务实践”的联动模式,打造“理论强基—实践提质—赛事赋能”培养模式,形成“三师联动”家庭教育指导共同体,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共育队伍,努力解决教师、家长面临的教育难题,全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不断深化育人实效。

展望未来,渝中将乘势而上,高标准、深层次推进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围绕支撑体系更加健全、服务体系更加优质、育人资源运用更加高效,全力打造具有全国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渝中范式”,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