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升高、雨水增多,蚊子活动频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由伊蚊传播的传染病风险显著上升。了解它们的特点并做好预防,能有效保护身体健康。
一、登革热的关键信息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经伊蚊传播,它的潜伏期1—14天(多为5—9天),多数感染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发病后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可达40℃以上);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的“三痛”;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的“三红”;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红疹;还可能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会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休克综合征,危及生命。
二、基孔肯雅热的核心知识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通过伊蚊传播,他的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发病后表现为:发热持续1—7天,伴寒战、头痛等;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多在躯干、四肢伸侧等部位,数天后消退可能脱屑;关节疼痛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及膝、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剧痛是特征,急性期关节痛通常持续1—3周,但约30%—40%的患者可能持续数月,少数可持续半年以上;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出血、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致死。
三、传播途径与防治措施
这两种疾病均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伊蚊白天活跃,尤其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幼虫滋生在瓶罐、轮胎、花盆等小型积水处。
预防需做好四点:一是环境治理,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区域,清除蚊虫滋生地;二是个人防护,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涂含避蚊胺的驱蚊液,家中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少去蚊虫多的户外区域;三是关注流行区,前往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前查疫情,做好防护,回国后进行14天监测健康;四是及时就医,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立即就诊并告知旅行史和叮咬史。
(来源:渝中疾控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