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8日,渝中先后召开两场重磅大会:渝中区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推进会和渝中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系统总结了前一阶段相关工作成绩和不足,研究部署下一步“如何干”,信息量很大。
不难发现,两场会议紧密衔接、节奏紧凑、主题鲜明,不仅彰显了渝中“勇挑重担、走在前列”的坚定决心,更释放出渝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强烈信号。
信号1
扛起母城担当
在落实国家战略上走在前
在主动服务落实国家战略上,作为重庆母城的渝中,自然要走在前列、示范引领。这是渝中以一域服务全市、全国全局的底层逻辑,在最近两场重磅会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看主题,渝中目标明确。两场会议分别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大国家战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收官之年、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实施10周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二个5年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在此背景下,渝中再次部署推动相关工作,意图显而易见。
关键节点当有关键作为。从大会“深度融入”“推进”等关键词,可直观感受渝中扎实推动国家战略落地实施的决心之强、力度之大。而这也正是渝中接下来需要发力的重中之重。
看基础,渝中优势多。整体来说,渝中拥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都市中心优势、开放窗口优势、山水人文优势、现代服务业引领优势、综合配套优势、创业成本优势、创新潜力优势,发展优势十分明显。具体而言,渝中作为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是加快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发展的重要抓手。
同时,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极核,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渝中作为“重庆母城、都市极核、品质半岛、首善之区”的责任担当,更是巩固增强渝中极核引领力、科创驱动力、产业支撑力、改革牵引力、开放带动力、市场主体竞争力的关键抓手。
看态势,渝中发展可期。在全面服务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渝中物流贸易能级突破跃升,双向贸易规模稳步扩大,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国际交流成果不断涌现,辖区重点企业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货量和承运量突破3.1万标箱、货值实现60亿元,发展势头良好。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上,渝中极核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中心特色功能区提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培育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巩固提升,标志性重大改革成果持续涌现,内陆开放高地能级持续提升,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惠民利企更加可感可及,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信号2
打破空间困局
以制度创新打开发展大纵深
渝中是经济大区、强区,以重庆万分之二点八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5.4%的GDP,地均GDP超70亿元/平方公里,经济密度西部第一。这是渝中常常被人赞叹的地方。然而,渝中幅员面积仅20多平方公里,是重庆最小的市辖区,如何在有限空间实现“无限发展”成为渝中主政者牵挂最多、思考最多、花精力最多的事。
在发展空间遭遇瓶颈之际,渝中跳出思维固定和范式限制,主动转变发展思路,逐步从“物理扩张”转向“制度供给”,通过制度创新打开发展空间大纵深。这样“跳出渝中发展渝中”的理念转变,同样可以从最近两次重磅会议中找到生动注脚。
强化制度型开放攻坚,把开放大门开得更大。渝中以深化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中心为抓手,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接下来,要进一步发挥渝中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等引领优势,放大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西部区域性高端专业服务中心的“溢出效应”,全力推动陆海新通道股权投资基金、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中心落户,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等通道市场互联互通试点,打造陆海新通道跨境征信服务中心,为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提供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
创新利益共享,激发协同发展新动能。比如,四川雅安碳汇资源丰富,在碳汇项目开发与机制创新方面成效显著,渝中金融产业、绿色产业基础雄厚,双方可以围绕碳汇交易探索合作,实现绿色产业与生态资源互补;围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深度整合川渝文旅资源,依托“渝进蓉出”“蓉进渝出”协同机制,丰富“锦渝满堂”潮玩时尚游、“宽洪大量”特色地标游等文旅消费供给;依托驻渝领事机构、涉外商务机构等外事资源,吸引更多国际性峰会、论坛、赛事在渝中举行,深化国际经贸合作。
数智化赋能城市发展,助推改革开放破题。近年来,渝中依托“东数西算”枢纽节点与“西部算电协同创新中心”的算力支撑,深入实施软信产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成为全市区块链产业发展“排头兵”,区属区块链平台升级为全市统建统用的“山城链”平台,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终期评估全国第一。同时,抢抓国家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城市建设机遇,加快打造陆海新通道跨境算力交易平台等重点项目,支持重点企业接入“航贸链”。
信号3
重构产业链
在聚合效应中锻造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渝中发挥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与全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衔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更高能级发展。事实上,近期渝中召开的两场重磅会议,在重构产业链上着墨颇多。
通道经济方面,优化“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发展路径。鼓励支持民生轮船集团、重庆公运集团等布局东南亚海外仓,引导国展实业、瑞洋贸易等拓展进口肉制品海外资源,打造肉制品进口和分销供应链高地,持续拓展与东南亚的旅游、工程咨询设计、互联网营销等重点领域服务贸易,推动“通道+经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突破成势。以加快构建科创中心特色功能区为主抓手,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力融入成渝低空经济带建设,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支持重庆医科大学创设“双一流”学科,围绕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持续完善发展生态和发展体系,全力构建生命科学与智慧医疗产业发展高地,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现代服务业方面,迭代构建“4311”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重庆工业设计总部基地等8个市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牵引,探索与四川联动共建,带动服务业布局更加优化、发展更加集聚,高位提升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综合服务集聚区能级,发挥300余家总部企业、110余家市级金融机构作用,推动集聚区于今年率先在西部实现GDP、社零总额“双千亿”。做强国际货代集聚区核心区,打造西部国际货代功能性总部集聚中心、重庆市国际货代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货代“星级”楼宇等,加速构建从订购到交货的国际物流全链条服务体系。
提升渝中在全国、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贡献度”,关键在抓落实。无论是进一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全向拓展、全域开放、全面合作,还是全区域融入、全方位推进、全过程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都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和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多跨协同工作推进体系,完善问题发现、整改、跟踪、销号、评估、复盘的全周期量化闭环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照时间节点要求落实到位、见实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