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加快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 让“家门口”的民生福祉更有温度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居民在曾家岩社区食堂点餐。 

日前,根据重庆市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工作专班办公室发布的通知,渝中有3个点位上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首批达到建设标准名单(全市共23个),分别是石油路街道石油路社区、化龙桥街道嘉博路—李子坝片区、上清寺街道曾家岩片区。同时,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第二批建设名单中,渝中共有8个点位入选(全市共50个)。

记者从第二批建设名单中看到,渝中入选的8个点位分别是大坪街道大坪正街片区、解放碑街道沧白路片区、七星岗街道金汤街片区、两路口街道中山路片区、南纪门街道、大溪沟街道西北片区、石油路街道煤建新村片区以及菜园坝街道黄沙溪片区。

贴近居民需求

将“生活圈”建成“幸福圈”

在渝中,只需一刻钟的路程,生活的便利触手可及:转角遇见生鲜超市,瓜果时蔬琳琅满目;社区食堂里飘着家常菜的香气,选择丰盛慰藉舌尖;设施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守护着街坊邻里的安康;更有24小时亮着温暖灯光的城市书房,星斗作伴浸润书香……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这一幅幅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画卷,正是重庆这座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下,最温暖、最生动的注脚。

“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发力。为此,渝中持续创新机制,构建起“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上清寺街道曾家岩片区紧紧围绕老年人、小朋友、青年人、特殊群体“四类人群”,多维度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这里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轴心、4个站点为延伸,与6家区级及以上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实现15分钟内医疗保健需求;优化打造9个亲子品牌,推进适儿化改造,形成儿童友好生态圈;搭建“交流合作、就业咨询、政策解读”一体化平台;运用“救助通”“民呼我为”等方式,构建特殊人群服务综合场景。

化龙桥街道嘉博路—李子坝片区以“1+3+X”产业体系为牵引,助推高层次人才引进,打造产城融合、互动交融的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高地。该片区创新开设“四色四务”服务,为青年就业群体“楼事楼办”;依托载体平台,每年开展“青年夜校”“惠企课堂”等就业培训;建设新阶层新业态共享办公空间,为青年人才提供现代化、灵活高效的办公空间。在服务好青年群体的同时,化龙桥街道还持续健全“一老一小”服务机制,通过打造李子坝“医养结合”综合体、构建“一中心三院五站点两食堂”的嵌入式养老服务网、构建“基金支持+社工服务+社区保障”模式等举措,为辖区“一老一小”织密“幸福网”。

眼下,渝中以“日常公共服务不出街道、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为目标,以群众需求为牵引,大力整合利用各方资源,聚焦教育、养老等重点领域,探索打造各具特色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奋力将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家门口”的民生福祉。


石油路社区综合服务体。

强化数字赋能

让生活有“智”更有“质”

在石油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的可视化指挥大屏上,城市运行的各项数据和信息一目了然,实现了一屏掌控、一键调度。智能手环连接终端,时刻守护老人健康并防走失;老旧小区加装的烟雾监测预警设备,能及时发现烟雾事件并精准处置;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随意堆放的建筑垃圾,通过“一键上报”,30分钟内便能得到解决……

近年来,石油路街道坚持党建统领、需求牵引、数字赋能,谋划建设数字化应用“幸福宝”,优化布局文化服务、养老驿站、医疗诊室、惠民集市等功能服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提升。

医疗、教育、养老,既是群众关切的焦点,也是长期以来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如何用数字科技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对此,石油路街道建立慢病等数据库,人员精准定位管理,构建智能提醒复诊取药、周期派发面访任务等服务场景,实现信息可视、数据可溯、服务可查;归集“一标三实”数据,智能分析辖区儿童年龄结构等,精准绘制学生分布热力图,预测未来三年中小学学位缺口,优化学校布局,确保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利用GIS系统全量数字化映射60岁以上老年人数据,搭建老年人多维度身份画像等AI模型,上线运行老年大学、社区食堂、养老机构等数字应用,打造“机构养老、智慧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4个综合场景。

石油路街道描绘出的“智慧图景”,是渝中以数字化赋能“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走深走实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渝中通过搭建区级“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信息平台,汇集全区生活服务设施底图底数、潜力资源台账、设施建设规范标准,开发设施服务效能评价分析模型,为全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工作推进与建设谋划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机制创新

推动服务圈建设更接地气

群众需要什么?如何让服务圈建设更合理、更科学、更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对此,渝中编制印发《重庆市渝中区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实施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基层治理、便捷出行、教育托育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就业创业服务、文体休憩服务、商业服务8个专项改革行动,充分整合利用部门、街道、社区的文化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阵地,高效利用现有载体空间,因地制宜植入更多公共服务功能,提高设施利用频次,提升资源的共享度,打造公共服务集成融合场景,实现多跨协同、多圈融合发展。同时,着力构建“3+8+4+N”工作体系,加快建设与渝中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相适应的高品质生活服务功能体系。

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过程中,相关责任街道问需于民,广泛调查居民、相关主体服务需求,形成服务需求清单和市场需求清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最需要什么、建什么”的思路,让“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更贴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更接地气。

渝中还按照“居民有需求、启动有基础、落地有空间”的原则,结合生活圈人群结构、区位交通、特色资源等本底特征,指导街道、社区制定生活圈创建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创建目标、生活圈规划实施“一张图”、重点项目建设清单等,有序推动各项建设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展望未来,渝中将总结首批服务圈创建经验,探索渝中可行路径,加快推进具有渝中辨识度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实现“政府补、社区担、企业让、居民付”的可持续建设运营新模式;以精细化的人群需求分析与服务绩效评估为基础,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和潜力空间,探索设施资源复合利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规模效应;以深化“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为笔,奋力书写更加精彩的民生答卷。

记者手记

行走在渝中的街巷间,“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一幅幅热气腾腾的生活图景。当生活的必需与精神的向往皆能在“家门口”触手可及,幸福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转角处飘来的那缕饭香,是社区儿童乐园里的欢声笑语,更是深夜城市书房里那盏不灭的灯。

渝中以“圈”为笔,将精细治理的答卷书写在街巷阡陌。它启示我们,真正动人的城市品质,是脚下便捷通达的路径,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温暖,是让每一个晨昏暮晓里的平凡需求,都能被看见、被回应、被安放,并成为千万人心灵深处可依可靠的幸福原乡。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