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明珠”辉映山城 周顺恺艺术研究文献展8月24日将在渝中正式启幕

8月24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市文化旅游委、市文联、市政府文史馆主办,重庆美术馆、重庆市美协、重庆市中国画学会承办,中国国家画院提供学术支持的“写心载道·周顺恺艺术研究文献展”将在重庆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周顺恺深耕中国画领域,尤以历史画、人物画及少数民族风情画见长,作品兼具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2000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次年成为中国美协授予的“民族杰出美术家”、“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者。

作为重庆画院艺术家个案研究项目的重要展览,此次展出将全面呈现这位国家一级美术师、重庆画院名誉院长、渝中籍回族画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艺术探索与创作成果,涵盖以中国画、版画、连环画创作的人物、山水、花鸟画三大题材作品及书法作品200余件。其中不乏入选全国美展并屡获殊荣的经典之作,而将陈列于美术馆核心展区的八幅渝中胜景图更是令人期待。

艺术生涯:扎根渝中笔绘时代

在展览特设的“渝中明珠·重庆地标”专题中,周顺恺以笔墨重构山城记忆,画笔从朝天门的磅礴绘至解放碑的峥嵘,从通远门的沧桑绘至重庆湖广会馆的厚重,以此致敬养育他的这片土地。

“渝中半岛是重庆的象征,这里承载着我最深厚的情感。”周顺恺坦言。这位生于渝中、长于渝中,自幼浸润于渝中半岛人文风貌中的著名艺术家,一直对这片半岛怀抱着浓浓乡情。在他看来,两江环抱的渝中半岛是名副其实的魔幻之都,是重庆历史文化的富集之地,也是其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于是在此次办展之初,他早早决定以“渝中明珠·重庆地标”为题,让朝天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通远门、解放碑、重庆湖广会馆等城市地标在画卷中徐徐展开,以笔墨丹青推进“人文渝中”建设,用艺术精品回报家乡。

笔底春秋:绘画吟诵无声史诗

谈及周顺恺所创作的艺术精品,历史画《最后的嘱托》及《巴金》《铮铮铁骨》《告别三峡》等作品均在中国美术界得到了高度认可。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与人性深刻的洞察力,更奠定了其在中国美术界的重要地位。

《最后的嘱托》通过刻画周恩来总理病危时与邓小平同志紧握双手、殷殷嘱托的情节,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结。《铮铮铁骨》对人物刻画深刻入微,精准呈现了“朱老总”那铮铮铁骨的气势、朴实厚重的一代将帅风范。《告别三峡》将人物对家乡的恋恋不舍、对未来充满希望诠释得淋漓尽致。《巴金》则通过对作家巴金形象的深度刻画及内心世界的细腻表达,展现出周顺恺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意境创造方面的深厚功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刘文西称周顺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坚持人物画的创造个性,是一位有影响力的画家”。而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李焕民则评价他“思想触角紧密相连于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认为周顺恺的绘画不仅反映了历史,更映射着时代的审美趋向,其绘画作品以炽热的激情感悟伟大灵魂,弘扬人性光辉。

创作密码:以心写心叙事历史

“以心写心”可谓周顺恺的创作密码。因为出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杰出人物所彰显的精神气质的关注,周顺恺对历史画尤其是历史人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直延续至今。

学习绘画期间,周顺恺受到杰出艺术家李宝林的悉心指导。他在研究前辈大师的绘画传统中,被俄罗斯油画家和中国前辈画家创作的历史画卷所感染,将俄罗斯绘画艺术所特有的历史厚重感、20世纪中期中国主题绘画艺术的典型性和崇高感深深扎根在心底,并通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中国画历史画创作观。

周顺恺的创作始终紧扣现实主义脉络,注重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核。“人非草木,是有社会属性的,是有精神和思想的。”在周顺恺看来,徒具形式而无内在精神的人物画只能算是躯壳作品,无论漂亮的躯壳或丑陋的躯壳都不是人物画发展的正道。只有努力体验和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心写心,方能准确把握每个人物不同的精神气质,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每个人物的典型个性。

周顺恺的艺术之路,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艺术繁荣的一个缩影。此次展览不仅是对他艺术生涯的系统性梳理,更是对其推动画院学术建设、参与重庆美术馆新馆筹建等所作贡献的肯定,展现出一代代艺术工作者为追求真善美的不懈努力。我们也期待,以展为桥,深刻地理解一位艺术家如何以画笔载道,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记录时代变迁、描绘世间万象。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