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凡事,应该的。”“举手之劳,换作其他会的人,肯定也会站出来。”8月28日,面对记者的提问,救人英雄、渝中区吉救团志愿者服务中心注册志愿者彭钶语气平和,坦然回应。
球场突变
他从观众席冲进“生命赛道”
8月24日,湖北天门一篮球场呼声骤停,惊呼四起——一名正在运动的男子突然倒地,意识全无。
人群迅速聚集,混乱之中,一道身影从隔壁球场快速奔来。他是彭钶,渝中区吉救团志愿者服务中心注册志愿者。出于职业敏感,他第一时间上前查看,发现已有人在实施胸外按压,但动作并不标准。
“情况不对,必须马上进行规范施救!”彭钶没有犹豫,立即上前——“我来,你休息!”
“最美跪姿”
六组按压,抢回一个生命
话音落下,彭钶已双膝跪地。
他双臂垂直、双手交叠,落在患者胸骨正中,开始有节奏地按压。每一下都用尽全力,每一声计数都冷静清晰。他一边按压,一边指挥现场:“大家散开一些,保持空气流通!”
两组心肺复苏后,他明显感到手臂发酸、体力下降,但他没有停下。他知道,此时他面对的是一个生命的去留。
第三组、第四组……直到第六组按压结束,终于,患者眼皮微动,随后眼睛缓缓睁开,自主呼吸也逐渐恢复。
“当他清楚地说出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我忍不住喊了出来——‘救回来了!’”彭钶事后回忆,那一刻,所有紧张和疲惫化作激动,“整个球场都在鼓掌。”
默默守护
双膝磨红,却说“值得”
患者虽已恢复意识,彭钶却并未离去。他一边等待120救护车,一边指导旁边的人为患者擦汗、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完成交接,他才默默退至一旁收拾物品。也直到这时,他才感到膝盖传来一阵刺痛——低头一看,双膝早已被地面磨红。
危急时刻的那一跪,跪的是生命至上;持续不断的那组按压,按的是绝不放弃。彭钶满头大汗、双膝磨红,却笑着说“值得”。
他说:“这次救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彭钶坦言,此次救援让他更加坚定志愿服务的意义。
“之前在参加马拉松比赛时,我看到急救跑者、骑行救护志愿者穿梭赛场的身影,就萌生了加入的念头。如今我更确信——我们所做的每一点努力,真的能在关键时刻守住一个家庭的幸福。”彭钶说。
在渝中的志愿者队伍中,像彭钶这样兼具“跑者”与“急救员”双重身份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技能守护生命,在每一个生死瞬间挺身而出。
施救背后
是一支专业队伍
彭钶来自渝中区吉救团志愿者服务中心,该组织成立于2020年,是在市红十字志愿者协会指导下成立的专业志愿服务机构,专注于应急救护培训、赛事医疗保障与应急救援服务。
成立以来,渝中区吉救团志愿者服务中心已发展成为辐射多地的急救培训中坚力量:与美国心脏协会(AHA)达成战略合作,成立AHA授权培训中心;2022年起成为重庆市多个红会“五进培训”指定执行单位,已完成超700场培训,受益超50000人。
此外,他们活跃于各大体育赛事:自2020年至今,已参与330余场马拉松赛事辅助医疗保障服务,覆盖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拥有医疗注册志愿者超3000人,累计服务时长超30000小时。
从执行中国红十字总会“福佑社区”公益项目,到落地重庆市红会“博爱山城”多项志愿服务,再到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开展公益活动——他们始终践行着“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
记者手记
在那晚的篮球场上,彭钶跪下的那一刻,托起的是一条生命,更是一种信念。他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了生命奇迹,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地诉说着“人人学急救”这五个字的分量。
我们常说英雄不总身披光芒,有时他们只是身穿运动服、毫不犹豫跪在水泥地上的普通人。这场救援背后,是一个志愿者的本能,更是一个体系的力量——专业培训、持续演练、团队支撑,让“博爱”不再抽象,而成为一双手、一组按压、一次不离不弃的坚持。这件事提醒我们:生命的转角或许猝不及防,但人性的微光,总会有备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