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1米高度”融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用“童声”助力人民城市现代化提质。自入选全国首批14个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以来,渝中秉持“从1米高度看城市”理念,从议事参与、空间改造、服务保障、文化浸润四大维度,在8D山城的独特肌理中,铺展儿童友好的生动画卷。
近日,《渝中区儿童参与工作指引(试行)》正式发布,该指引首次明确儿童参与城市治理的各个流程和方向,构建起渝中儿童参与工作的一体化制度框架,填补了西南地区老城区儿童参与机制的制度空白,也为渝中持续深化“儿童优先”核心理念提供了操作指南。
三级议事体系
激活城市治理新维度
今年初,石油路街道煤建新村B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启动后,马家堡小学校立即动员校园儿童议事代表就此改造项目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手绘“儿童需求地图”、实地街头采访、组织专题研讨等形式,提出20余个儿童需改造“金点子”,梳理形成《石油路街道儿童友好改造调研提案》,根据儿童建议,街道将儿童智慧监控系统、彩色路牌标识、彩色斑马线等符合儿童需求的内容纳入片区改造总体设计。
无独有偶,今年6月,上清寺街道联合人民小学校开展“小街童画向阳拾光”项目,项目以“母城记忆”涂鸦为主题,200名学生在向阳艺术街绘制通远门城墙、嘉陵江索道等地域元素,用画笔唤醒城市记忆,用“童声”参与街区改造,让沉寂的老街区焕发新生。
作为将儿童议事纳入政府工作流程的中心城区,渝中创新构建“区级红岩儿童议事会—街道社区议事团—校园议事盟”三级体系,建立“儿童提议—代表转化—部门落实—效果反馈”7日闭环机制。截至目前,已培育儿童议事代表327名,共收集儿童建议100余条,其中“山城步道适儿化改造”“社区食堂多元化”等20余条建议已落地实施,让儿童以“小主人”的身份成为城市友好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老城微更新
折射“童趣哲学”
在空间规划上,渝中以“1核1网2圈3带N点”全域格局为引领,储备2023—2025年儿童友好项目184个,立足老城区、建成区实际,针对桥下空间、屋顶平台等城市“边角料”实施微更新,创新打造具有母城特色的“8D风格”适儿化改造范例。
作为渝中区儿童友好社区,两路口街道中山二路社区紧扣8D山城地形推进适儿化改造,联合龙湖公益基金会建成400平方米儿童活动场地,含1个羽毛球场、4个乒乓球台等4组游戏设施,打造50平方米垃圾分类主题游园,以彩绘和标识实现寓教于乐;红星亭坡片区完成适儿化改造,在景德幼儿园外铺设100米彩色学径步行道,加装“阳光”电梯破解儿童爬坡难题……
在大溪沟片区,循着“老社区里的童年欢笑”,盘活背街小巷、拆除破旧围挡,量身打造童梦乐园、生态课堂、趣味长廊,让曾经的“闲置角落”变身孩子们追逐嬉戏的“成长乐园”。
此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还以“1米高度”丈量成长需求,将积木城堡、公仔乐园嵌入活动中心空间肌理,精心雕琢出充满童趣的儿童友好微空间,更贴心嵌入临时托育服务,既为社区儿童织密了寸步不离的成长护航网,也为旅游家庭搭起了暖意融融的温馨停靠站。
温情守护
护航儿童健康成长
“谢谢叔叔阿姨,这里的羽毛球课让我找回了快乐!”在渝中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3岁的豪豪挥舞着球拍露出笑容。一年前,确诊为中度抑郁的豪豪拒绝与人交流,渝中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以羽毛球为突破口,链接爱心资源提供40节免费课程,搭配心理咨询师定期疏导,如今的豪豪已能主动参加自然徒步活动并坚持走完全程。
在区民政局、区妇联的指导下,渝中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精准聚焦困境儿童身心发展需求,构建“音乐作伴·运动为翼”的赋能模式,暖心打造“天使成长”项目,开设“阳光的翅膀”暑期运动成长营,特邀专业羽毛球教练为孩子们开展系统训练,同时成立“艺路童行”渝好欢唱团,组织辖区困境儿童参加经常性、多元化的表演体验和社会实践,让他们在音乐和运动中增进交往、提升素质、提高幸福感知力。
为进一步织密困境儿童帮扶网,渝中持续深化精准帮扶举措。一方面,创新推行“爱心妈妈”结对计划,面向社会招募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志愿者,与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建立“1+1”专属帮扶关系;另一方面,积极联动社会力量,联合爱心企业设立困境儿童专项救助基金,解决医疗诊疗等实际需求,同时定期组织开展“爱心义诊”“成长营”等活动,全方位守护困境儿童身心健康,为儿童成长筑起坚实防线。
文化IP
打造儿童友好新范式
渝中的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故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以“红色根脉”为底色,将革命历史转化为浸润童心的生动教材。“小萝卜头在监狱里还坚持学习,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在红岩儿童公园的“狱中课堂”情景体验区,8岁的周梓航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这座群山环抱的公园配备沙池、攀岩墙、摇摇桥等无动力设施,结合半山崖线步道打造“红墙”打卡点,成为“沉浸式思政课堂”的典范。
除了红岩公园,渝中还构建全域红色研学网络:红岩村儿童友好社区打造“4区1社”场景,构建儿童“10分钟研学圈”,联动红岩革命纪念馆等红色站点,让儿童用脚步丈量革命足迹;上清寺街道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党建联建,以“童趣博物共建友好”主题活动,让儿童通过文物修复体验激发文化探索兴趣……这种“公园+社区+场馆”的多维红色教育体系,让渝中成为全国首个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儿童友好空间的城区。
从儿童议事会的“童声提案”到8D空间的“童趣改造”,从全周期服务的“温暖兜底”到文化浸润的“基因传承”,渝中用3年实践将“儿童友好”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城市温度。截至2025年,已建成儿童友好社区6个、学校7所、公园6个、医院5个,累计投入资金50余亿元,有序推动儿童友好项目180余个,国家级首批投资项目圆满收官。
今年以来,上清寺街道儿童友好街区入选《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渝中区多措并举救助帮扶困境儿童”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举措》,曾家岩社区、湖广会馆社区、人民小学校、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红岩公园等14个单位入选重庆市首批儿童友好社区、学校、医院、公园。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中山四路儿童友好馆的玻璃幕墙上,当孩子们的欢笑声回荡在红岩公园的草坪上,当“1米高度”的需求被纳入城市每一次规划——这座8D山城,正以“儿童友好”为笔,书写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渝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