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渝中启动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活动期间,区科协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主题,充分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推动“科普进机关”“科普进企业”“科普进社区”“科普进学校”等活动,开展常态化、多元化的科普服务。
截至目前,渝中累计开展活动260余场次,“线上线下”覆盖2.5万余人次,构建起“全区主场活动+各街道分会场活动+N个特色活动”的全域科普格局。
主场活动启幕
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9月11日,2025年渝中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开启。活动围绕食品安全、低碳生活、防灾避险、科学文化等重点领域,以图文、实物、多媒体等方式,开展宣传咨询、科普体验、便民义诊活动,宣传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果。
活动现场,众多市民穿梭于一个个科普展位之间,仿佛走进了一座开放、互动、充满惊喜的“科学游乐园”。“专业人员现场教学心肺复苏的要领,还让我们进行了现场操作。”市民何德容告诉记者,“这一堂免费的科普课程,很实用。”
通过显微镜近距离观察细胞的奥秘,驻足昆虫标本和矿物展品前了解大自然的神奇,接受牙科医院和眼科医院义诊……当天,众多市民在边玩边学中,趣味解锁各种科普知识,直观感受科学的魅力。
多元服务遍地开花
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
全国科普月期间,渝中充分整合辖区资源,以知识讲解、科学互动、参观体验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服务,进一步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
在大田湾小学校,以《牧星人》《砺剑荣光·共振征途》情景剧表演,生动诠释科学家精神;在复旦中学,通过展示重庆自然博物馆和西部科学院的发展历史,激励师生传承科学家精神,争做强国追梦人;在园区和企业,“AI赋能发展”沙龙助力企业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互联网行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分会场活动中,渝中开展了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特色科普活动,营造了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南纪门街道“急救小卫士”社区科普课堂、解放碑街道沧白路社区“慧眼识‘食’”活动、大溪沟街道人和街社区“趣说巴渝民居门窗演变——探寻本土建筑文化之美”讲座、解放碑街道自力巷社区“垃圾分类”等科普系列活动全面铺开,切实打通了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医学时代肿瘤的防与治”活动通过图文讲解、咨询服务普及肿瘤防治知识,“大学生环保实践”活动带大家沉浸式学习环保知识,“智趣环游”科普大课堂在巡游中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通过创新科普方式,渝中还提供多元化科普服务,助力科普理念、方式与效果深入人心。
网络科普升温
营造热爱科学良好氛围
网络科普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便捷性于一体,加之参与公众覆盖面广,是科普服务的有力手段。2025年全国科普月期间,区科协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高效的优势,举办或参加多形式网络科普活动,在全区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9月1日—7日,由成都市锦江区科协、渝中区科协联合举办的“‘锦’秀前程‘渝’你相伴”2025年公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举行。此次比赛聚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总体目标,内容涵盖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科学生产、移风易俗等重点领域科学知识以及成渝两地人文历史知识。
据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渝中参赛者在比赛中表现突出,展现出较高的科学素养。同时,在刚结束不久的第二届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网络联赛中,渝中以参赛积分7.3万余分的成绩,位居第二名。
此外,渝中区科技志愿者还通过“科普中国”平台推送、分享科技知识、参加2025科普列车川渝行线上活动等方式,参与网络科普活动,有效拓宽了全国科普月宣传的覆盖面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