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区卫生健康委供图
202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迎来15周年。十五载坚守初心,这项民生工程已成为守护亿万居民健康的坚实屏障。在渝中,一项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的深度实践正在悄然改变居民的健康生活——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我区推动服务从“形式覆盖”向“实效感知”转变,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47.72%,签约服务质量与效率稳步提升。
系统整合
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同”
“我听了你的建议,炒菜少放盐,这半个月血压稳定了!”居民李女士拿着写得密密麻麻的血压记录本,开心地对七星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谢晶说。
“我们不是坐在医院等病人,而是主动走进居民的生活。”谢晶道出了家庭医生们的心声。谁家老年人血糖偏高,谁家老年人总忘记吃降压药,家庭医生心里都有一本“账”。最让医生们有成就感的,不是开了多少药,而是看着居民们一点点把健康“活”进日子里——邻居相约晚饭后散步,在超市里学会看食品标签,交流“减盐不减味”的小窍门……
家庭医生把居民们的健康情况“揣”在心里,是渝中全面增强家医签约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多元协同、可及可感的新型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助力“15分钟高品质健康服务圈”落地见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区整合社区、医疗、公卫、社会与高校五类资源,建立“1+4+5+N”服务架构,同时建立“街道—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级医院—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六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机制,组建“3+1+1+N”家庭医生团队68支,融合全科医生、护士、公卫人员及专家、药师、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截至目前,全区签约居民达26.79万人,满意度多年稳定在90%以上。
数字赋能
从“传统诊疗”到“智慧健康”
“你好,杨医生,我家有位老年人需要上门换管服务,你们可以提供吗?”2024年春的一个午后,在朝天门街道陕西路社区健康宣传活动中,一个怯怯的声音从会议室后排传来。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却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转型的一个契机。
次日,朝天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杨欢便与护理部沟通,明确上门流程后,带着团队护士来到患者葛婆婆家中。原来,葛婆婆患有严重的食道梗阻,之前一直在三甲医院诊治,来回奔波、手续繁杂等原因让老人和家属苦不堪言。家庭医生的上门服务,解决了他们的大难题。
这一切得益于渝中持续强化的数字健康支撑:升级的智慧医疗云平台,打通了三级医疗机构数据壁垒,推动市级三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远程会诊、影像诊断和教学培训,建成了区域影像诊断、处方审核等共享平台。截至目前,医检互认率达40.87%,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在渝中,由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牵头、区疾控中心协同,3家区属公立医院为补充,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1+1+3+11”区域型健共体,让家庭医生与各级医疗资源紧密协同,推动签约服务从基层向综合医疗延伸。
精准服务
从“被动签约”到“主动吸引”
每年春天,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都会背起沉甸甸的布包,走进老旧小区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扫楼”行动。
“我们‘扫’的不是楼,是居民心里的距离感。”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唐佳说出了中心“扫楼”行动的精髓。面对楼梯间里回荡的生活百态:有午后麻将桌旁的老人,有早出晚归的上班族,还有忙着接送孩子的陪读家庭,团队总结出了“专业互补+需求前置”的工作策略。
行动前,团队铺开片区地图,仔细分工:四人成组、专业互补。医生负责政策解读,护士提供实操指导,还有人专做登记和需求标记。总之,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也不让任何一项服务落空。
护士李丹会根据居民特点准备服务:“4栋的刘女士春天老犯鼻炎,我带上生理盐水,教她清洗鼻子,顺便讲讲春季防护,比讲政策有用得多。”护士周璐则在宣传单上印了联系电话——“让居民只要有需要,就能找到我们。”
这种创新服务模式带来了显著成效:片区签约率提升11%,35%的老人登记了春季体检,30多户有孩子的家庭预约了健康管理……更重要的是,居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疑惑和回避,到现在的主动打招呼和咨询。
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渝见”服务模式、“渝约”响应体系和“渝享”资源共享机制三项创新:各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每月安排1周面向重点人群提供上门服务,其余3周开展“1+3”门诊固化诊疗;为签约居民开通24小时服务电话,建立家庭医生与居民、专家的线上联系群,实现“签而可见、签而有约、签而可享”。
从血压本上的细心记录到深夜的上门服务,从老楼巷里的脚步声到智慧云平台的数据流,我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在经历一场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感知”的深刻变革。15年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善着亿万居民的健康生活,而渝中的实践正是这一国家战略在基层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