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多元小剧场笑料足效果好互动式新型文旅新空间走俏

“扯馆儿”方言喜剧受热捧,原气喜剧脱口秀笑料十足,开心麻花惊悚喜剧反转不断,渝潮坊传统文化仪式感十足……

一个个“小而美”的新型文旅空间以鲜明特色圈粉无数,不仅成为市民、游客的“新晋打卡项”,更推动渝中文旅消费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升级,释放出强劲的市场活力。

方言喜剧破圈

本土文化展现强大吸引力

10月4日15时,位于解放碑协信星光广场内的“扯馆儿”小剧场早已人头攒动。

随着醒木一声脆响,经典相声《学哑语》拉开帷幕,演员们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搭配“不存在”“扯得很”等地道重庆言子儿,瞬间点燃现场气氛,满堂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

“国庆中秋假期场场爆满,很多游客提前几天都订不到票。”“扯馆儿”艺术总监吴楠的话语中透着欣喜。他认为,剧场的火爆不仅得益于国庆中秋假期重庆旅游市场的整体热度,更关键的是游客旅行需求的转变——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网红景点,而是渴望深入感受城市的本土文化,“方言是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文化名片,它能让游客快速贴近重庆的生活气息和城市性格。”

这种文化吸引力跨越了地域界限。来自云南的游客徐洋就是“方言粉”之一,“重庆话和云南方言很接近,完全没有理解障碍,听着亲切又好笑,特意把它安排进行程里。”

事实上,西南官话的内在共通性让西南地区游客“无障碍入戏”,而喜剧本身的夸张表演与普世情感,更戳中了不同地域观众的“笑穴”。

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扯馆儿”票房同比增长近80%,方言喜剧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让游客愿意“慢下来、坐下来”,深度体验重庆文化。

互动体验焕新

“全龄友好”消费场景受欢迎

如果说“扯馆儿”靠方言文化圈粉,那么原气喜剧小剧场则以“互动感+非遗融合”的创新玩法,点燃了全年龄段游客的消费热情。

10月7日14时30分,解放碑八一广场内的原气喜剧小剧场同样座无虚席,一场融合爆笑脱口秀与川剧互动的演出正在进行:台上,卡司一人分饰多角,用贴近生活的段子引发观众共鸣;台下,观众不仅能跟着剧情欢笑,还能亲身参与到演出中——当川剧演员手持脸谱道具走下舞台,邀请观众学习摆造型、拍照留念时,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太值了!段子好笑,还能亲手体验川剧脸谱,这比单纯逛商场有意思多了。”来自成都的游客王女士兴奋地展示着手机里的非遗主题照片,言语间全是满足。

这种“体验感”正是原气喜剧的核心竞争力。据原气喜剧解放碑八一广场店负责人介绍,针对节假日亲子游、家庭游集中的特点,剧场特意将原声社非遗展演与脱口秀整合,“既有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喜剧,又有老人和孩子感兴趣的非遗文化,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求。”

市民陈先生的家庭就感受到了这一策略的成功。“平时工作忙,假期带娃和老人来这儿,既能放松心情,又能让孩子接触非遗文化,一举两得。” 

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原气喜剧累计演出105场次,接待观众超1万人次,上座率稳定在60%以上。这种“小而美”的剧场模式,不仅填补了传统文旅场景的空白,更打造出“全龄友好”的消费空间,让文旅体验不再局限于“看”,而是延伸到“参与”与“感受”。

文旅融合升级

积极促进文旅时尚消费

无论是“扯馆儿”的方言喜剧,还是原气喜剧的互动演出,这些新型文旅空间的火爆,都是渝中文旅融合创新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渝中跳出“吃、住、行、游、购、娱”的传统文旅六要素框架,以“有礼、有品、有味、有趣、有Yeah”五大品牌矩阵为核心,构建全域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动文旅消费向深度化、体验化升级。

在这一思路下,渝中的文旅新场景不断涌现,除了方言喜剧、潮流脱口秀,还有让传统技艺“活”起来的非遗小剧场,让观众“走进”剧情的沉浸式戏剧,让游客感受慢生活的传统茶艺体验等。

“这些多样化的文化供给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不仅让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消费者都能找到心仪去处,更形成了‘文博+演艺’‘文化+餐饮’等多元融合的消费模式,文化体验对消费的拉动效应愈发显著。”据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国庆中秋假期的数据来看,集文化与体验为一体的新型文旅空间确实深受市民、游客欢迎,这也是渝中把“流量”转化为“消费力”的一种有力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渝中区打造历史人文传承新高地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指出,将着力促进文旅时尚消费,培育一批沉浸式、互动式特色消费场景,大力支持高品质演出、体育赛事、文化节会、艺术鉴赏等活动,并对承办企业给予奖励,力争实现游客总消费突破1000亿元。相信在利好政策加持下,渝中大地必将落地更多沉浸式、互动式文旅场景,推动文旅消费焕发更强活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