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小儿骨科护士陪伴患儿绘画。受访单位供图
当医院不再只有消毒水的气味,当白大褂与卡通画相映成趣,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正悄然完成一场面向儿童的“温柔革命”。
日前,记者在这里看到,病房门饰是可爱的卡通图案,采血窗口降低了高度,城市书房飘着绘本的香气,医务人员叫小患者“乖乖”——一切改变,皆源于“一米高度看世界”的初心。通过空间改造、服务创新和情感关怀,这家拥有百年正骨传承的专科医院,让就医成为孩子们一段温暖而勇敢的经历,更成为渝中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一张充满温度的医疗名片。
以童眸重塑医疗空间
一米高度的温暖世界
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化龙桥院区,一抹明亮的绿色取代了传统的棕色调,走廊墙面点缀着卡通导视牌与童趣装饰画,诊室内配备迷你版诊疗家具,防撞圆角、软包材质无处不在——这一切,皆因医院选择以“一米高度”重新审视世界。
作为渝中首批儿童友好医院,这里不仅是西部小儿骨科联盟理事单位,更是一片真正属于孩子的医疗天地。病房门用卡通图画区分,卫生间设有儿童马桶垫与洗手凳,母婴室24小时提供热水,甚至血液采集窗口也专门为儿童优化了高度与采集流程。最令人惊喜的是,医院还与区图书馆共建“城市书房”,在病区开辟儿童图书角,上千册绘本供小患者借阅;医务人员捐出家中闲置玩具组成“益智玩具栏”;心愿墙上贴满彩色纸条,绘画栏里收藏着孩子们笔下的白衣天使……在这里,孩子们的就医恐惧被温暖消融,哭声渐次化作笑声。
以匠心守护稚嫩生命
中医智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奏
“能保守不手术、能微创不开刀”——传承百年的“渝州正骨”理念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医院年接诊小儿患者约1.2万人次,为更好地服务患儿,医院不仅增开延时门诊,更将中医正骨手法与现代化微创技术相结合,以特色院内制剂缩短康复周期,让治疗不留疤痕、最小化创伤。
对于医院的每一名医务人员而言,技术的精进并非服务的全部。医务人员称呼患儿为“乖乖”“宝贝”,用故事化解恐惧,以小零食作为奖励;他们为住院孩子举办生日会,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青少年脊柱侧弯暑期训练营”等公益活动;他们将社区服务延伸至婴幼儿洗澡、小儿游泳、身高管理等多元领域。从线上随访到家医团队入户,从延时接诊到社区健康管理,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联动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共同努力下,一条“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儿童健康守护网在渝中越织越密。
以初心照亮未来之路
从医疗高地到温情名片
五岁的周小宝(化名)曾因骨折入院,初时抗拒哭闹,后来却亲手画出一幅画送给医务人员。这幅稚拙的作品,如今放在小儿骨科绘画栏中,成为医院温情叙事的最佳注脚。
作为区域医联体龙头单位,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既持续优化自身诊疗流程,更肩负起带动全区医疗机构共同提升的重任。他们用行动证明:医院不必是冰冷之地,疾病固然可怕,但医者可以温柔;他们用绿色重塑空间,用故事抚慰心灵,用中医智慧守护成长,最终让医疗场所成为渝中一张熠熠生辉的“温情名片”。
“母城童心,渝中友好”——这条“医”路“童”行之路,正通向更健康的童年、更温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