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宇熹(右)了解患者病情。受访单位供图
从山城重庆到雪域高原,三年援藏路,他让优质医疗跨越千里,在昌都生根开花。
2025年度“最美重庆人”名单日前揭晓,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朱宇熹名列其中。这位笑容温和的医生,还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重庆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曾任西藏昌都市人民医院院长。2022年,他主动请缨奔赴雪域高原,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昌都一干就是三年。
初心如磐
奔赴雪域践使命
“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患者”,这是朱宇熹踏上援藏之路的初心。2022年,他主动申请奔赴雪域高原,肩负起重庆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的重任。
初到高原,身体不适是他和队员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在短暂适应环境、克服高原反应后,他们便迅速投入工作。
朱宇熹意识到,要提升昌都市人民医院的整体水平,必须有系统的规划。为此,他深入调研,反复修订16次,牵头拟定了援藏工作计划。“医疗援藏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一场生命的接力。”朱宇熹深知这份工作的分量,他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为昌都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实干为要
高原医疗开新篇
朱宇熹带领医疗队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等各项工作,助推昌都市人民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个个“零的突破”在他与医疗队的努力下逐一实现:
建成藏东地区首个医学类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西藏自治区高原临床药理学联合重点实验室”;建成昌都市首个省级质控中心“西藏自治区临床营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胸痛中心完成国家级认证;医院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获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授牌……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带领团队打通了全国首个跨省“医检互认”通路,实现渝昌医检互通互认。
在重医大附一院的援助支持下,朱宇熹和团队建成了远程医疗中心,与重医大附一院等高水平医院实现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如今,西藏患者转诊至重庆任何一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均可直接调阅其在昌都的检查结果,极大地方便了西藏地区群众赴渝就医。”朱宇熹介绍。
仁心仁术
生命守护暖雪域
在昌都,朱宇熹不仅是院长,更是危急重症救治的“定海神针”。
“很多藏族群众小病靠扛、大病靠天,当迫不得已到医院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朱宇熹说。他宛如半个急诊科主任,只要没有临时任务,每天早晚都会在急诊科查房,“只有转一转才安心”。
2024年,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成功救治了47例双胞胎孕产妇和2例三胞胎孕产妇,实现了孕产妇死亡率为零的佳绩。
组织抢救对朱宇熹而言更是“家常便饭”。他经常在晚上组织全院会诊,讨论患者病情,参与各种急救。“来到这里,最重要的是沉下心做好救治工作,亲眼见证患者的康复,就是坚持的意义。”朱宇熹说。
除了医院的日常工作,朱宇熹还经常带领队员下乡到各县医院授课、会诊以及义诊。他走遍了芒康、察雅、类乌齐、卡若区嘎玛乡等地方。“我们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援藏医疗队还需经常到乡镇、农村去,发挥援藏专家专业特长,让高水平医疗服务惠及更多昌都基层群众。”朱宇熹说。
薪火相传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朱宇熹深知,医疗援藏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在昌都市人民医院的三年时间里,依托重庆援建的藏东首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通过“师带徒”方式,累计培养医疗骨干111人次;派出88人到重庆等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组织召开学术会议20余次,培训医务人员2000余人次。
经过援藏医疗队的不懈努力,昌都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
“以往昌都群众治疗慢性病,都要到拉萨或者外地去就诊,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昌都市人民医院就诊。群众的信任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朱宇熹说。
2025年7月,重庆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完成了为期三年的援藏任务。三年来,这些重庆来的好“门巴”(藏语,意为“医生”)守护着西藏地区群众的生命健康,也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