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协同” 朝千路社区创新“三缘”协同 做实基层治理“大文章”


志愿者为游客提供指引服务。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最前沿。在朝天门街道朝千路社区,一场以“小切口”做实“大治理”的变革正悄然推进。面对商圈市场密集、景区景点云集、老旧小区林立的复杂治理环境,该社区创新构建地缘、业缘、人缘“三缘”协同治理新场景,打通了网上网格和实体网格,也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织密“地缘”网络

数字赋能治理精细化

治理变革首先从重构治理单元开始。朝千路社区地处两江交汇处,治理要素多元、风险隐患交织,朝千路社区以“地”为基,推动网格重构与数字赋能深度融合。

社区按照“一格一群”“一格多群”原则,将8个实体网格延伸至线上,组建15个网格群,发动辖区居民每户至少1人进群。如今,240余名网格员、物业人员、党员骨干等“N力量”全面入格进圈,实现治理力量线上全覆盖,联系群众、响应诉求“一键直达”。此外,朝千路社区还针对沿江汛期地灾风险高、老旧小区“住改仓”隐患多两大治理难题,精准施策、系统应对。

针对辖区沿江地质灾害风险,社区联动城管、水上派出所、中建八局、重庆来福士物业等多方力量,组建“沿江地质灾害”线上网格,构建“线下巡查+线上报告+应急处置+实时反馈+风险预警”闭环机制。在今年汛期,该机制高效完成水情核实、商户物资转移等工作,让辖区两江岸线的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面对“住改仓”安全隐患,社区建立线上网格,联动业主、租赁户、物业、居民等多方协同共治。同时,依托重庆来福士流动党员多的实际情况,建立“来福士流动党员”线上网格,累计收集有效预警信息40余条,成为社区信息预警的“前哨站”。

激活“业缘”动能

推动多元主体共治

如果说“地缘”治理筑牢了基础,那么“业缘”治理则让各方力量实现了同频共振。朝千路社区立足辖区丰富的业态特征,巧用“业缘”纽带,将各类新经济组织、新就业群体转化为治理“合伙人”。

在洪崖洞等热门景区,58名快递员组成“小哥网格”,凭借走街串巷的职业优势,成为风险隐患的“移动探头”;20名旅拍从业者建立“旅拍达人”线上网格,化身文明旅游“劝导员”,共同守护城市形象窗口。

商圈治理也迎来新气象。64家社会单位和商户组成“商圈市场”线上网格,每日通报信息、动态排查隐患,联动整治占道经营等问题318处,实现“商圈事商圈议、市场题市场解”。

网约房治理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社区联动民警、经营者、居民、物业等128人组建东和湾、时代天骄“网约房”行业网格,共同制定“网约房公约”,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0余次,相关投诉量同比下降95%以上,探索出新兴行业自律共治的新路径。

提升“人缘”温度

推动社区暖心善治

治理的核心终究是人。朝千路社区深耕“人缘”资源,让熟人网络、专业力量、志愿服务成为社区和谐的“润滑剂”。

在这里,居民骨干成为邻里守望的关键力量。“白孃孃来帮忙”“老刘信得过”等特色网格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一个网格群都是一个居民“意见箱”,按照小问题“关注+上报+解决”、大问题“关注+上报+处置+反馈”方式,推动民生诉求早发现、早化解。

专业力量也精准嵌入社区网格。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及水电气讯专业人员“进圈入群”,将专业服务精准送达群众身边,并“点对点”提供咨询调解,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0件。

而“小红伞”志愿服务站则汇聚更多温暖力量。通过“线下服务站+线上网格群”,广泛收集诉求形成“需求清单”,针对性发布服务项目,为商户、居民、游客、新就业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及时解决急难愁盼。比如,“一角咖啡”助残创业项目的引入,就让志愿服务站不仅飘出咖啡香,更为辖区残疾人铺就了温暖的就业之路。

从数字赋能的“地缘”网格,到多元参与的“业缘”联盟,再到温暖人心的“人缘”网络,朝千路社区创新构建的“三缘”协同治理场景,以一个个具体的“小切口”,精准对焦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推动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协同”。下一步,朝千路社区还将聚焦社区实际,结合居民需求,积极探寻更多破题新路径,提高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让辖区居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编辑: